對於布施的詳細解釋
轉貼
對岸網友yammcoi製作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布施要具足三業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
「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拔沉沒苦海眾生。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
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
切怨讎,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善生說:「世尊!菩薩已經修習六種波羅蜜,能夠為眾生做什麼事情呢?」
( 佛說:)「善男子!這樣具足六波羅蜜的菩薩,能夠救拔沉沒在生死苦海之中的
眾生。」
「善男子!如果有人對於財物、佛法、飲食等,生起慳吝心,應當知道這種人,將於
無量世中,得到愚癡、貧窮的果報。」
「因此,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做對自己有利益、也能利益他人的事情。」
「善男子!如果有人樂於布施,對於所有一切怨家仇人,都應生起親人的想法;不能
自在安樂的,都能使得自在安樂;深信布施的善因能得善果報,深信持戒的善因能得善果
,這種人就能成就布施的善果。」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
!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
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
施餘果。」
「善男子!有人說:「布施行為就等於是心意,為什麼呢?因為意是布施的根源啊!
」
「這義理並不正確。為什麼呢? 因為布施的行為圓滿,就是要色、受、想、行、識
等五種陰,具足成就的呀!為什麼呢?
「因為是由身、口、意的三業具足而圓滿布施!
「布施-如果是為了自己得到利益、為了他人得到利益、或為了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利
益,就是要具足五陰-身口意三業,才能圓滿!
「這樣子的布施,就能漸漸滿足莊嚴菩提之道。
「〔遠離慳貪等煩惱,得到多財而巨富〕,這就名叫做〔布施的正果報〕;
「〔壽命增長、顏色體力增長、身心平安快樂、辯才流利無斷〕,這些就名叫做〔布
施的餘果報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2)布施為何有殊勝果報
施果三種:有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
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
,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布施成就殊勝果報,有三種:
(一、財勝) 是由於有殊勝的財物佈施,所以獲得殊勝果報;
(二、田勝) 是由於有殊勝的功德福田,所以獲得殊勝果報;
(三、施主勝) 是由於布施的人心行殊勝,所以獲得殊勝果報。
從修行趣向須陀洹聖果(趣向初果)的人、到將成佛的最後身菩薩、甚至已經成佛的
這些【聖者】們,就名為殊勝的功德福田,布施供養這些殊勝福田,所以獲得殊勝果報。
如果所布施的財物【具足微妙美好的形色、香氣、滋味、摩觸】等,這就名叫做殊勝
的財物,用這樣的財物布施,所以獲得殊勝果報。
如果有布施的主人,【對布施的因果道理,信心淳淨濃厚,施時前後毫無疑惑,而具
足布施、持戒、聞慧等功德】,(甚至行施時,會跟人略講布施的因果道理)就能獲得殊
勝果報。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3)果報可自在受用的五原則
接下來這經文談到比較細緻的地方,不管施物或大或小,都依此五個原則來作,不僅
僅能得到殊勝果報,自己自在受用能力大大增加!
至誠 堅信 親手 及時 如法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
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有智慧者的布施有五種:
第一是〔至誠心〕布施、
第二是〔自己親手〕布施、
第三是〔堅信布施因果之心〕布施、
第四是〔隨應時節能及時〕布施、
第五是〔依正當方法,求得財物〕布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饒財寶-金、銀、琉璃、車渠、
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 得已能用。 自手施者得如是報。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 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
所愛念。 信心施者得如是報。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 所須之物,隨時而得。 時節施者
兼如是果。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先所說。 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
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
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善男子!至誠心布施的人,得什麼樣的果報呢? 如果能用至誠心布施的人,就能
感得很多豐饒的財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
、奴婢等-許多豐饒的眷屬。 用至誠心布施的人,會得到這樣的果報。
自己親手布施的人,得什麼樣的果報呢? 自己親手布施的人,所感得的果報像上面
所說的一樣。 得到以後能隨意享用,不受限於他人。 自己親手布施的,會得到這樣的
果報。
對布施因果、堅信不疑、行於布施的人,得什麼樣的果報呢? 用堅信心布施的人,
所感得的果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 而且會常常受父母、兄弟、宗族親戚等一切眾生的敬
愛懷念。 用堅信心布施的人,會得到這樣的果報。
能隨應時節及時布施的人,得什麼樣的果報呢? 能隨應及時布施的人,所感得的果
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 所需要的物品,隨時都能夠獲得。 能隨應及時布施的人,兼能
得到這樣的果報。
如法求取財物布施的人,得什麼樣的果報呢? 如法求取財物布施的,,所感得的果
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 得到這些財物以後,國王、盜賊、水災、火災等,都不能侵奪這
些財物。
如果以上好的形色布施,因為如此,就能獲得微妙上好的色身果報;
如果以上好的香氣布施,因為如此,善名遠播傳聞;
如果以上好的滋味布施,因為如此,眾人喜歡看見聽聞到他,而看見聽聞到他之後,
又生起敬愛尊重之心;
如果用上好的摩觸布施,因為如此,能獲得上好微妙觸感。
受施的人接受後,
布施的人在未來中,就能獲得壽命增長、顏色體力增長、身心平安快樂、辯才流利無
斷的果報。」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4)施於塔像不得果報的迷思
前面(1)經文說過
【布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
布施須要具足身口意三業,
有人就說,那布施佛塔、布施賢聖形像,沒有果報,因為沒有接受布施的人阿?!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 無受者故。』 」
「善男子! 有人不明於布施的道理,就說:『布施供養於
諸佛等賢聖及其舍利的塔、以及諸佛等賢聖的形像,
未來不能得到壽命增長、色力增長、平安快樂、辯才無礙等的果報!
因為布施的物品,沒有人領受到,所以怎麼會有未來的福德果報?』」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佛怎麼解答的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信心故。 施主信心,而行布施。 是故,應得如是五報
。」
「這個義理並不正確! 為什麼呢? 因為〔具有堅定信心〕!」
「施主對於布施的因果,有堅定的信心而行布施。 所以由於這個的緣故,應當得如
是五種果報!」
「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
「如是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
「善男子!就例如有比丘,修集慈無量心,由觀想,而得成就慈無量心。 這個是由
信心的善根,所得到的功德。」
「這樣修集慈無量心
- 當在觀想無量有情皆受勝妙樂的時候,只是觀想所成就的內相分,實際上並沒
有有情這樣受樂,但是也能得到無量的果報;
同理,在諸佛等賢聖的塔、形像面前行布施供養,因為對於布施的因果具有堅定的
信心,於未來世,也應當得到如是五種果報!」
「善男子!如人種穀,終不生蓏;施於塔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
「善男子!就好像人們種穀米等類,一定不會生出瓜類果實的;
同理,在諸佛等賢聖的塔、形像面前行布施供養,因為都是功德福田,於未來世,
應當得種種布施果報!」
「是故我說 -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所以我 釋迦牟尼 說 -因為布施的〔福田〕得到果報、因為布施的〔資生物品
」得到果報、因為布施有〔布施的主人」,施主得到果報。」
注:《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十【復次大仙。汝先所問。於我滅後云何種植獲福報者。
善男子。諸如來者。皆是法身非是色身。若復在世。或復滅後。所有供養福無有異。 如
轉輪王於其大地。唱如是言。我之國界。不應有人殺害眾生及於妄語。其國之人。雖未見
王兼親侍衛。但聞教?即便遵奉。王於是人必生歡喜。是人由王不殺害故。獲生天報。其
有違者墮於惡趣。如是大仙。雖有眾生見我色身。不護其戒何所得耶。如提婆達多。雖遇
於我猶墮地獄。若復有人。於來世中勤修我教。則為希有。如見我身無有異也。
復次大仙。如汝所問。福德因緣為積聚者。如萩葦中因燒出焰。而此光焰。不可得言為積
為聚。如是施主。積集資糧猶影隨形。而無見者。亦如蒲萄甘蔗未押之時汁不可見。彼於
一節二節之中求汁積聚了無見者。然於彼汁不從外得。福德果報亦復如是。不在施主手中
心中及於身中。亦不相離。亦如尼拘陀子未成熟時牙不可見。譬於商人持少財物往詣大城
。有所貿易廣獲財利。福報亦爾。如蜂採花不損其色。雲涵雨潤誰見積聚。於其出生必自
成辦。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5)布施的初分類
一般來說是分成財布施、法布施;
但是有些分類會多一種 - 無畏施,但是其實守好戒,就是施眾生無畏的基礎。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
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
佛就開示說:
「善男子!布施有兩種:第一種是法布施,第二種是財布施。
如果是佛法的布施,未來可以得到資生財物及佛法上的兩種果報;
如果僅財物的布施,未來就只有得到多財寶的果報。
菩薩修行財施和法施,為了兩個目的:
第一就是要使眾生〔遠離痛苦煩惱〕、
第二就是要使眾生〔心意調伏柔軟〕。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6)布施細分三種類
一般來說是分成財布施、法布施;
但是有些分類會多一種 - 無畏施,但是其實守好戒,就是施眾生無畏的基礎。
「善男子!復有三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
佛又開示說:
「善男子!布施又可以分成三種,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無畏〕布施、第三
以〔財物〕布施。
「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說於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
說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若是以佛法布施,例如
(1)教示他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薩戒等,或者教示他人出家修道要白四羯
磨。
(白就是說明,羯磨有三,但三羯磨之前都要稟白,一白三羯磨,所以簡稱〔
白四羯磨〕)
(2)為破壞眾生的邪見,而為眾生宣說正法。
(3)為眾生詳細解說真實法、及非真實法。
(4)為眾生解說四顛倒法 -無常認作是常、非樂認作是樂、無我認作是我、不
淨認作是淨,
而為其解說不放逸法 -如 趣向寂滅涅槃之法 常、樂、我、淨。
以上就稱為法布施。
「若有眾生怖畏 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濟,名無畏施。」
「如果有眾生,遇到惡王要傷害他,或是獅子、老虎、野狼要攻擊他,或是遇到大水
災、大火災、盜賊等威脅,而心中感到恐懼怖畏。
菩薩見到這些情形,如果有威德勢力能協助的時候,應該讓眾生遠離惡王、獅子虎
狼、水火、盜賊的威脅,而使其安穩,不再恐懼。
以上就稱為無畏布施。」
「自於財寶破慳不吝,若好若醜、若多若少 -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婢僕
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轝、瓶甕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
帽履、机杖繩索、犁鎒釜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若
起僧坊及起別房,如上施與出家之人,為除象馬。」
「自己對於財寶已經破除了慳貪之心,所以不吝嗇。
因此不論是好的、是醜的、或擁有很多的、或擁有很少的
- 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
奴婢僕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轝、
瓶甕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
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
机杖繩索、犁鎒釜鑿、草木水石
像上述的這些東西,都是可以隨順來求取物品者的心意,而毫無吝惜布施出去的。
以上就稱為財布施。
又譬如建造〔僧坊〕(出家師父所住的房子房間)、
及另外起造〔別房〕(住處之外附屬的茅房、灶房、柴房等等),這也是財布施。
但是不可布施大象、馬等畜生,給出家師父當坐騎(不奴役眾生,慈悲為懷)。」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7)如何常樂於布施及其功德?
這裡學習的要點:
(1)布施的四個累贅、破壞累贅的兩種方法、
(2)樂於布施須具備的條件、樂於布施的五件功德利益。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世報。
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
「善男子!有四件事情 - 會成為圓滿布施行的累贅:
第一 慳吝貪惜之心-沒有破除、
第二 不肯修集布施-養成習慣、
第三 輕視布施物品-微小稀薄、
第四 貪求執著世間好名聲等果報。
這樣的四種事情,用兩種方法就能破壞掉了:
第一個 修無我(-既是無我,我所有物更是虛假,故也不用去分別是大是小,而
被布施者也無真實我性,就算捨壽前受報也非真正能得,慳貪又有何益?)
第二個 修無常(-既是無常,這些物品生帶不來死也帶不去,假使忽然捨壽,慳
貪又有何益? 何不布施少許給未來世的自己用-以不堅財易堅財呢?)」
「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慳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
信因果。 破是五事,常樂布施。」
「善男子!如果想要喜樂於布施,要破除五件事情:
第一 嗔恚心、 (-不要因為接受的人,嫌棄你的物品少、物品不好,就起嗔恚
心。)
第二 慳貪心、 (-如上所說,修無我、無常來方便對治,布施也就是順捨慳貪
心。)
第三 嫉妒心、 (-不要因為別人接受我們布施後,會變得比你更好,產生嫉妒
心。)
第四 過於愛惜自己身家性命、 (-萬一布施出去我只剩下一千萬元怎麼辦?萬
一地震震壞我家要修理時怎麼辦?)
第五 不能堅信行布施的因果。 (-懷疑,會使布施果報變差,例如不相信 佛
說布施畜生得百倍果報、布施於人得千倍果報等)」
「樂施之人,獲得五事: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
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
「常常樂於布施的人們,就可以漸漸獲得五件功德利益:
第一 終究不會遠離一切聖人、
第二 一切眾生都喜歡見到他及聽到他的名號、
第三 走入大眾的時後,自身不會生起怯畏之心,能有威德、
第四 能得到好的名稱、
第五 莊嚴佛菩提道所需資糧。」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8)菩薩的一切智慧布施
學習要點:
(1)菩薩摩訶薩的一切布施。
(2)菩薩觀察對於不淨物的布施。
(3)如上述方法,如法行財布施,菩薩並觀察煩惱過失、涅槃功德,不求世報。
(4)菩薩布施時生心、及不待他求而布施,能得無量倍果報。
「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為一切施耶?」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 恆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
。 少物能施,名一切施。 所愛之物破慳能捨,名一切施。 施不求報,名一切施。
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 怨親等施,名一切施。 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眾生
、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 菩薩布施由憐愍心,名一
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佛又開示說:
「善男子!當菩薩的人,就稱為一切施者。什麼叫作一切施呢?」
「善男子!證悟的菩薩摩訶薩們-
(1)如法求取財物拿來布施,叫作一切施。
(2)永遠以清淨心來布施給接受的人,叫作一切施。
(3)不計財物的多寡,身上財物就算不多,也能拿出來布施,有機會就把握去作,
叫作一切施。
(4)布施的時候,不觀察接受布施者,是不是殊勝功德福田,有機會就把握去作,
叫作一切施。
(5)怨家有困難時,也能平等幫助他們,不僅是布施給親眷,有機會就把握去作,
叫作一切施。
(6)菩薩布施的財物,一般分為兩種:
第一是布施眾生類的財物(-如象馬牛羊等)、
第二是布施非眾生類的財物(-如金銀七寶,飲食醫藥等)。
在這兩種財物中、甚至於自己的身命內財,都不去吝惜布施,這叫作一切施。
【註:眾生類,也有不布施的-例如父母師長等。 非眾生類的財物,有不布施
的-例如下一小段經文所說。】
(7)菩薩由慈悲憐愍之心去布施,這叫作一切施。
(8)菩薩有正當布施的時機,〔布施前〕心意堅定、〔布施時〕毫無疑惑、〔布施
後〕皆無後悔,這叫作一切施。」
「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
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
不施病人不淨食藥。
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布施。
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嗔苦惱。
如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
更無所求。」
有時候,菩薩假使以不清淨的物品去布施-是為了方便攝受利益此眾生、讓此眾生
起歡喜心的緣故,即購入布施。
(1)酒、毒藥、刀械、杖、枷鎖手銬等物品,若可隨意自在、或不能隨意自在的拿
出來布施,菩薩終究是不會拿出來布施的。
【註:但是若是為了正當目的 如治病,酒也會布施,當麻醉劑等使用。】
(2)不布施給病人 -不清淨的飲食、醫藥。
(3)不去劫奪他人的財物,就算是微少的一錢 -也不會搶來布施。
(4)菩薩行布施的時候,雖然很隨意自在,但是始終,不會去隨意的斥罵捶打他的
僕人、使喚的人 -讓這些人生出嗔恚心及痛苦煩惱。
(小結)契合正確的法理,來做財布施(如前面所說的要點)。
而不求現在、後世的果報。
布施之後應該要常常觀察我見、我執等煩惱,有什麼罪過?
然後,再深入觀察涅槃功德的甚奇微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
!)
這樣觀察後,除了無上菩提,也別無所求了!」
「施貧窮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不生放捨心。
若見乞者,則知所需,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布施貧苦窮困之人時,應起慈悲憐憫之心、
布施真實福田之人時,應起歡喜恭敬之心、
布施常來索求的親友,不應生起放捨之心。
如果見到來乞討的人,善於觀察則知道他所需要的是哪些物品,隨順著他所需要
的,布施給他,不需要等到他開口才布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善巧觀察、可以
及時、不等待他人開口索求、而施行布施,於未來時,可得無量倍的果報!」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9)三種施主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吝,恐財有盡,見來求者,生嗔
礙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來求者,生於捨心,是名為中。深
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吝,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
身致物,而用與之,是名為上。」
「善男子!行佈施的主人有三品,分為下品、中品、上品。
假使這個施主,不信佈施於將來有善業果報,深心貪著財物小氣吝嗇,怕財物因為
佈施而竭盡無餘;看見來乞求的人,生起嗔恚、障礙之想,這就是下品施主。
或者這個施主,雖然相信佈施會有善業果報,但是對於財物太過慳貪,怕佈施完了
自己沒有得用;看見來乞求的人,雖然不會有嗔恚之心,不過生起捨離乞求者的想法,這
就是中品施主。
或者這個施主,深深相信佈施定有善業果報,所以對於財物不會慳貪,觀察財物是
無常的,帶不到未來世去;看見來乞求的人,如果有財物可以施與就很歡喜、如果沒有財
物可以施與就很愁惱,所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幫乞求者獲得他所需要的財物,然後拿來施與
對方,這個人就是上品施主。
「復有下者,見來求者,[卑*頁]面不看,惡罵毀辱。復有中者,雖復施與,輕賤不敬。
復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
復有下者,為現報施。復有中者,為後報施。復有上者,憐愍故施。
復有下者,為報恩施。復有中者,為業故施。復有上者,為法藏施。
復有下者,畏勝故施。復有中者,等己故施。復有上者,不擇怨親。
又復下者,有財言無。又復中者,多財言少。又復上者,少索多與。
施者無財,亦復三種:最下之人,見來求者,噁心嗔責。中品之人,見來求者,直
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心生愁惱。」
又有一種下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就把臉轉到別邊去不看乞求者,乞求者若是
到他面前,施主便以惡口大罵加以毀辱。
又有一種中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雖然佈施了乞求者,卻是抱持著輕賤、不恭
敬的心態。
又有一種上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細心觀察來乞求者,尚未等對方開口,便佈
施乞求者所需要的物品,而且是以恭敬心佈施的。
又有一種下品施主,是為了現世的果報行佈施(例如想得好名聲等)。
又有一種中品施主,是為了後世的果報行佈施(例如施畜生得百倍果報)。
又有一種上品施主,是純粹是因為慈悲心佈施,憐愍眾生窮苦無依。
又有一種下品施主,是為了報答恩惠行佈施。
又有一種中品施主,是為了修善業、除惡業行佈施。
又有一種上品施主,是為了無盡法藏-修集福德資糧行佈施。
又有一種下品施主,是因為畏懼上位大勢力者而行佈施
又有一種中品施主,是跟對方平等的,為了結善緣,而行佈施。
又有一種上品施主,是不分別親人或怨家,而行佈施。
又有一種下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夠的錢卻說沒錢。
又有一種中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夠的錢卻少許給。
又有一種上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夠的錢卻多給。
如果施主沒有足夠的財物,算是下品的施主,又可以分為三種:
無財的下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生起惡劣心、嗔恚心去責罵對方。
無財的中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直接表明,沒有可以佈施。
無財的上品施主,看見來乞求的人,對於沒有足夠的財物可以佈施,自己覺得慚愧
沒有財物可以佈施,因此心中生起憂愁煩惱,希望自己有錢財可以佈施。」
「善男子!又復下者,常為賢聖之所訶責。又復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愍。又復上
者,賢聖見已心生歡喜。」
佛就總結著說:
「善男子!下品施主是會常常被賢聖所訶責、中品施主是常常被賢聖所憐愍、上品
施主是常常被賢聖所稱歎生歡喜心。」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0)菩薩的一切智慧布施-續
「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 -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心故,為憐愍故,為
壞慳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
佛又開示說:「善男子!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為了自己、他人都能得利益 -
(1)心裡知道〔財寶、資生物品等等都是無常〕的緣故,無法帶至未來世,
(2)為了使得〔眾生生出歡喜心〕的緣故,
(3)為了〔憐愍眾生〕的緣故,
(4)為了〔破壞慳貪之心〕的緣故,
(5)為了〔不求索後世無常果報〕的緣故,
(6)為了〔想要莊嚴無上菩提〕的緣故。」
「是故菩薩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輕自身,不觀時節,不觀求者
。 常念乞者如飢思食,親近善友咨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喜,如失火家得出財物,
歡喜讚嘆,說財多過。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復語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遠離
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因緣。』即於求者生親愛心。 既施與已,復教乞者,如法守護
,勤修供養 佛、法、僧寶。」
「所以菩薩一切布施之後 -
(1)不生起後悔之心,
(2)不去思慮布施的財物盡失,
(3)不輕視自己的財物是不好、輕微的,
(4)不輕視自己布施的一切身行,
(5)不觀察時節因緣,
(6)不觀察乞求者的身分德行等的高低優劣。
常常思念著 -生活困難而來乞求的人 -就很像已經餓了很久,而心中只想著食物
一樣。
菩薩這樣的能體諒乞者、樂於布施 -進而便能親近善友,前往諮問,接受 諸佛正
法的教導 -能堅信善惡因果開始、乃至修習一切智智等法。
見到乞求的人,心裡總是生歡喜心,就好像家中失火了能及時把財物救出來一樣,布
施時歡喜讚嘆,說把財物留在身上有很多過失。
布施了之後心生歡喜,就好像把財物寄託給賢能善良的人身上一樣。
【-就如三界火宅,財物無常,捨報後就好像被大火燒掉一樣不能受用。】
又跟來求布施的人說:『你真是我修集功德的善因,我今天以後可以漸漸遠離慳貪之
心,都是因為你來求我布施的緣故!』
已經布施後,還教導他,如法守護 -求乞到的財物-不拿去亂花用等,也教導他要
勤修供養三寶布施之行。
【註:供養三寶即是供養勝福田-功德田、報恩田、貧窮田,植大善根。】」
「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已身分施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惡心。 因
是更增慈悲喜捨,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
「菩薩這樣的快樂歡喜修行布施之後,就可以漸漸遠離一切放逸之心,
雖然有時候甚至以自己的身體器官布施給乞求者,始終不會在心中生出一念惡心。
反而因為這個緣故,更是增加慈、悲、喜、捨之心,不輕視接受布施的人,也不會在
心中生起自高之心。
【註:因為對方是我們的福田,不應該高慢待之!】
而是自己心中慶幸『我還是有錢才可以作布施的,能符合來乞求者的意願,把東西布
施給他。』
可以藉著布施來增長信心,不懷疑善業的可愛果報。」
「善男子!若能觀是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 -是人乃能施於乞者。」
「善男子!如果
(1)能觀察自己所有的財物是無常的、是無法久留的;
(2)觀察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的一個孩子一樣
-這樣的人一定能布施於來乞求的人。」
「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歸依、
是人能具檀波羅密!」
「善男子!他不會被慳貪的垢結所動轉,就好像須彌山一樣堅固安住,所有境界風,
都無法動轉他,
這種人是真正的菩薩(1)能作為眾生的歸依、
這種人 (2)就能具足布施波羅蜜了!」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1)有智之人樂於布施及其功德?
學習要點:
(1)智者因為四件事情樂於布施。
(2)樂於布施-能破壞五種惡法。
(3)樂於布施-得四種現在果報。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
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為了四件事情,而樂於惠施給眾生:
第一 因為布施能〔破除我所等煩惱〕。
第二 因為布施能夠〔發起種種誓願〕。
第三 因為布施能夠〔得到安樂果報〕。
第四 因為布施能得〔許多財物珍寶〕。
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
善男子!沒有貪念的心,就叫作布施。
云何無貪? 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為作具足布施,名為無貪。 因於布施破煩惱
者 -既行惠施,破慳貪吝、嗔恚、愚癡。
怎麼說沒有貪念的心,就叫作布施呢?
布施就是業,布施的財物就是有作之法,把財物布施出去、有施主的身口意行、有接受布
施者的身口意行 - 施者五陰、受者五陰、布施財物 具足成就布施,才能說是無貪。
(言下之意,就是布施需要實際作到,才是無貪心 -光想而不布施,並非無貪心!)
因為無貪的善心,藉由布施就漸漸把我所等煩惱,給破除掉了 -既然真心修行布施,這
個人一定可以破除慳貪吝嗇、嗔恚、愚癡!
云何因施發種種願? 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
力故!
怎麼說因為布施發種種願呢? 因為布施之後,能夠發起種種善、惡等誓願,因為依善、
惡的誓願力,於未來得到善、惡的果報。
為什麼呢?- 因為就從布施的大福德,讓施主的誓願產生了力量!
云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
怎麼說因為布施能得到安樂果報呢? 因為布施的緣故,而得受人天之樂乃至無上法樂。
云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銀乃至畜生,隨意而得。
怎麼說因為布施能得許多豐足的財寶呢? 因為布施求願的緣故,於未來希望擁有的金銀
財寶田產房舍,乃至所需要的象馬牛羊等畜生,都可以如他所願的獲得。
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吝、五
者嗔癡。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
善男子!如果有人樂於常常修行布施,這個人可以破除五種不好的法:
第一 破除無因無果的邪見、
第二 破除對於善惡因果的懷疑( -由於信世間因果,乃至漸次相信修出世間道的因果
)、
第三 破除放逸之心( -能依布施原理而持續修行,便是隨法而行,即是不放逸,乃至
漸漸圓滿六度)、
第四 破除慳吝之心、
第五 破除嗔恚、愚痴之心。
遠離這五種惡法之後,心中生起歡喜心,因為歡喜的緣故,能得更可愛的異熟果報,乃至
獲得真正的解脫。
【複習 雜品(7)如何常樂於布施及其功德?:「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
嗔心、二者慳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 破是五事,常樂布施。」】
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
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
而這個樂於布施的人,在現在世可以得到四種果報:
第一 一切眾生樂於見到他,甚至是怨家也樂於見到他。
第二 樂於布施的好名稱,會宣流散布到四方。
第三 走入大眾的時候,心中沒有畏怖恐懼。
第四 一切賢善之人看見了都會認同他,喜歡跟他親近。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2)布施雖然很多,要是墮入三塗怎麼辦?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因緣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飢不
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需易得,無所匱乏。若餓
鬼身,不受飢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 - 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
、多聞、智慧 - 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
不生恐怖。若受天身 - 十事殊勝。」
「善男子!要是廣修布施之後,他的心意很堅定,沒有一點悔恨,
(1)這個人如果是因為客塵上面的煩惱(-如貪嗔癡等)無法安忍的緣故,造作惡
業(-如毀謗正法)墮落於地獄之中,受地獄身,雖然在那麼惡劣的環境當中,不會飢餓
、不會口渴,因為這兩個因緣的關係,遠離兩種苦:第一個鐵丸苦、第二個鐵漿苦。(
-不會感召獄卒,來強灌他吃這些東西,因為不飢不渴的關係。)
(2)如果這個人受畜生身,所需要的飲食容易取得,沒有缺乏的。
(3)如果這個人受餓鬼身,不會常常受到飢渴困擾(-不需要跟其他餓鬼爭奪不清
潔的食物),常常可以得到飽滿無虞。
(4)如果這個人受人身
-壽命長、顏色好、體力強、身心安樂、辯論口才流利,
-如果修學佛法,他也能夠具足信心、戒行、布施、多聞、智慧 -所以施主勝
於一切眾生。
-常常修行布施的人,雖然生處在惡劣的時代,也不會去隨著眾生去造惡業、行
惡事;
-當有惡法出現在他身邊的時候,他終究不會隨順接受。
-乃至處於令人感到恐懼怖畏的地方,心中也不會生起恐怖之心。
(5)如果這個人受欲界天身 -有十件事情,比其他欲界天人殊勝
( -〔五根〕超勝其他欲界天人、〔所獲得五塵的樂報〕超勝其他欲界天人)
」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3)智者樂於布施的心態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瞋心;如來因是名
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
附、亦不求望天人果報。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吝之心。何
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歿,不隨我去,是故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
施生於歡喜。善男子!施者先當自試其心,以外物施;其心調已,次施內物。因是二施,
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正解脫。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捨
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求者,捨財與之,心生喜樂,亦復如是。」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為了兩件事的緣故,而能修行布施:
第一個,是調伏自心,不會對於我所起貪( -乃至漸漸於我所煩惱上面,獲得解
脫)、
第二個,是壞除怨心和嗔恚心;
諸 如來因為這樣 - 漸漸破除一切煩惱永盡無餘,不起貪、嗔等心 -超勝一
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以稱為無上尊。」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布施之後,
(1)不希求接受布施者,會對於他起敬愛懷念之心、
(2)不追求世間名稱、
(3)不是為了免於財物被劫奪的怖畏而布施、
(4)不希求賢善之人來跟他見面或來親附他、
也(5)不期望人天有漏善法的果報。
智者會去觀察兩件事情:
第一個,把不堅固的財物,轉換成堅固的功德法財、
第二個,終究不隨順我所慳貪吝嗇之心。
為什麼呢?
這些財物,我如果捨報壽終,並不會伴隨我到未來世去,所以我應該要親手把這些
財物給布施出去,
我不應該隨著財物布施而失去產生煩惱,
應該要隨著這些財物布施出去,而於未來果報一定會逐持我身,而生歡喜之心。」
「善男子!修行布施的人,如果是想增長布施的層次,首先要試煉一下自己的心能不
能樂於布施?
剛開始以身外之財物布施,
知道自己的心意已經調伏以後,有能力布施內財,然後再來布施內財(-如眼耳內
臟等等)。
這樣有智慧的布施,就能得到兩種果報:
第一個,永離三界諸有( -二十五有)。
第二個,可以得到正解脫( -非方便解脫)。」
「善男子!(-修行布施應該這樣看待財物。)
就好像有人,要走非常遠的路程,身上背著很多很重的物品,疲倦勞累困苦至極,
捨掉一分就多一分快樂。
所以修行布施的人,看到來乞求的人,就布施財物給他,布施之後心中生起歡喜快
樂,也是這樣子的!」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4)隨喜福德的等無差別
學習要點:
(1)貧窮的人更應該把握機會,力行布施。
(2)隨喜或身體佐助布施,【心】【平等】故,果報則在理上等無差別。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復當深觀貧
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財見來求者,言無言懅(音:渠
或去),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 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王
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 貧窮之人,亦有食分 -食已-洗器-棄蕩滌
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
若以塵?(音:炒)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耶?誰有
一日食三揣?命不全者? 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
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音:言)施人繫瘡?
一指許財作燈炷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
,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
,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常做這樣的思惟:『如果想要讓這些財物逐持我到未來世,最
好的方法不會優先於布施。』
還要深入觀察貧窮是多痛苦、豪貴是多快樂,這樣觀察之後,自然會把心放在修行
布施上面,常常樂於修行布施。
善男子!如果有人有足夠的財物,當他見到來乞求財物的人,卻說沒有財物可以布
施、說話是怕別人跟他請求布施,應該要知道這個人已經說出了他於未來世將會貧窮而沒
有功德的果報,這樣做的人,就是放逸的人。
善男子!沒有足夠的財物可以布施的人,自己說自己沒有財物,這個道理並不正確
!為什麼不正確呢?
(1)一切的水和青草,哪一個人會沒有呢?(-以淨水布施也是施,如〔迦旃延
教老母賣貧〕的故事)雖然是國王也不一定能夠布施,雖然是貧窮也不一定不能夠布施!
為什麼這樣子說呢?
(2)再貧窮的人要是能活下來,也有少分飲食的福德,當他吃完之後,用水清洗
蕩滌盛裝食物的用具,在捨棄時不亂潑,用來布施給那個時候正應該飲食的小蟲等,這樣
也可以得到福德。
(3)如果以熟米、麥(-如麵包、麵條、糕點等)的粉塵碎屑,細心清掃起來,
布施給螞蟻,也可以得到無量的果報。天下最貧窮的人,難道有人沒有這樣子的如粉塵一
般熟米、麥的食物碎屑嗎?
(4)又有哪一個人,一天只吃三摶熟米麥食、而生命保不住的呢?既然每天都還
能吃到三摶熟米麥食,甚至更多,所以人們可把所應吃一半份量的食物,來布施給乞求食
物的人。
(5)善男子!最貧窮的人,又有哪一個人是赤裸、窮到沒有衣服穿的呢?如果有
衣服的話,難道沒有辦法從衣服上面拆一條線下來供養別人綁癰瘡嗎?
(6)或是從衣服上面剪大約一指長度的布,綁成燈芯炷、布施給別人點燈呢?
(7)善男子!天下之人,又有哪一個人、窮到沒有身體的呢?如果有身體,看見
別人在修行布施福業的時候,應該可以動身前去佐助,心中歡欣喜悅而沒有厭倦,這樣的
人也叫作施主,於未來世也可以得到許多福德。
(*)或有時間可以給與佐助、或有相同財物等可以給人、或有其他超勝別人的條
件(-如智慧、特殊身分)也都可以布施、佐助呀!
(*)由於這一些因緣,當我 釋迦牟尼佛 在接受波斯匿王的食物供養時,不但
咒願波斯匿王未來世福德無量,也同時咒願貧窮人們發起隨喜心或有身往佐助所得到的福
德、與波斯匿王所得到的福德,相等而沒有差別!」
「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
,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細-若隨
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等無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
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
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
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 況復多耶
?」
「善男子!譬如有人買香-如塗香、末香、散香、燃燒的香-這四種香,如果有接觸
到的人、或有來買的人、或是賣香稱量的人,都是同樣的聞到香味而沒有差異,而這些香
一樣發出香味,不會因為聞香者的身分而有差別失去一毫一釐;
修行布施的福德也是一樣-布施的物力或多、或少、或粗、或細-或是生起隨喜心、
或動身前往佐助、或有人在遙遠的地方看見、或聽到而心中生起歡欣喜悅,因為【心】【
平等性】的緣故,所得到的果報在理上就沒有差別。
(-【理】上沒有差別,一樣是福德果報,實際【事】上隨喜果報是部份獲得,畢竟施果
報一定有施主人,就如同買香回家的人一定是聞最久的,但這是對一般人來說。那為何《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說-菩薩光是隨喜果報就比辟支佛等行布施獲得的果報大呢?因為
悟【平等性】,以隨喜【心】深利智慧相應的關係。詳細析辨,就請同修們翻翻《大智度
論》卷第二十八吧!)
善男子!如果沒有足夠財物布施的人但是見到別人布施之後,心裡就不是很歡喜也不
相信布施的果報,就懷疑這個種福田的因果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那這個人就叫作『貧
窮之人』。
或是這個人很多財寶珍物,隨心自在運用財寶無礙,遇到了良善的福田,但因為心中
對布施的因果沒有信心,也不能供奉布施財物,那這個人也叫作『貧窮之人』。
由於這個緣故,有智慧的人 -隨著身上有或多或少的財物,依自己的能力範圍去修
行布施- 因為除了布施之外,沒有別的方法能夠獲得人間天上的五欲樂、乃至無上解脫
等法樂。
所以我 釋迦牟尼佛 在《經》中這麼說:『有智慧的人自己觀察到只剩下一摶食可
以維持生命,如果自己吃可以活命,布施給他人自己就會失去生命,像這樣的情形之下,
都還是應該布施。』 何況有很多資生財物等等呢?」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5)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會因此就能遠離飢渴等苦
(1)持戒多聞加上布施,才漸漸能得-自在、解脫。
(2)菩薩應為了二事行布施-為斷生死、為無上樂。
之後(16)要談到的就是【陰作陰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待時成受】等詳細析辨施、
受的道理!
「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利益;雖是無
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云何慳惜不布施耶?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
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
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
滿,無所乏少。」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應該如此觀察:財物是無常的-由於是無常的緣故,以致於從
無量世以來,每一世都會遺失、損壞、消耗、減少,無法得到正真不壞的利益;雖然世間
財物是無常的,卻是可以拿來布施,而為自己和他人造作無量功德利益,為何要慳貪吝惜
這些無常之物而不拿來作布施呢?
有智慧的人又應該作這樣的觀察:世間如果有持戒、多聞的人,由於持戒多聞作為因
緣所產生功德力的緣故,就可以獲得人天之樂、甚至於獲得阿羅漢果。雖然修行證得了阿
羅漢果,但是不會因此,就可以遠離飢餓、口渴等苦 -如果阿羅漢不容易得到需要居住
的房舍( -只能住在山洞或樹下)、衣服、飲食、睡臥所需要的床鋪用具、甚至於得不
到生病時所需要的藥物- 就表示這位阿羅漢,過去世以來,都不作布施的因緣,才會這
樣子。
即使是破戒的人,如果過去世樂於修行布施福業,縱使不小心造作惡業因緣,墮落到
餓鬼道、畜生道中,由於往昔布施因緣常得飽滿、所需的飲食沒有缺少。」
(相關復習-雜品(12)布施雖然很多,要是墮入三塗怎麼辦?)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
,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 -應當樂施。 智者當觀:生死無
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 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
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善男子!除了〔依正法道理,如實修行布施供養〕之外,沒有其他方式,能得到這
兩種果報:第一個是〔世間富樂隨意自在〕、第二個是〔遠離我及我所的繫縛而得解脫〕
。
(相關復習-雜品(1):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
就譬如:持戒不壞的人,雖然可以得到生於欲界天中享福,但是因為不修行布施的
緣故,生到欲界天上,不能得到上妙的飲食滋味、也不能得到微妙瓔珞來莊嚴天身。
如果有人想要求取〔世間的自在快樂〕,以及解脫道乃至佛菩提道的〔無上樂〕
-應當常常樂於修行布施。
(相關復習-雜品(11):云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
有智慧的人應該如此觀察:無始以來生死無邊無際,於生死中修行布施而得到的快
樂,也是無邊無際的( -但是無常),因此菩薩應該〔為了斷除生死而修行布施〕,不
應該為了未來無常的快樂而修行布施。
又應該做這樣的觀察:雖然在人間當轉輪聖王,而富有四天下的土地,享受世間無
量的快樂,還不知道滿足( -例如〔頂生王〕的故事-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領四域
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墜落。),因此我應該〔為了無上樂而修
行布施〕,不應該為了人天之樂修行布施。
為什麼呢?因為世間財富快樂是無常的、是有邊際的。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6)施受理論(一)
善男子!若有說言:『施主、受者及受樂者-皆是五陰。如是五陰即是無常。捨施五
陰,誰於彼受?雖無受者,善果不滅。是故無有施者、受者。』
善男子!如果有人以相似法,來闡述布施因果的道理說:
『布施的主人、接受布施的人和於未來領受布施果報的人 -都是色、受、想、行、
識- 五陰所聚集構成的。
這些的五陰都是無常的。
施主布施財物給受施者,既然都是無常的五陰,在這中間,又有誰接受施物和接受果
報呢?
雖然說-五陰都是無常的-沒有接受施物和接受果報的人,不過可愛的善果,並不會
因此而消滅。
所以說,實際上,並沒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和於未來領受布施果報的人。』
應反問言:『有施、受否?』
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
復應語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陰】。』
那應該反問他說:『那你到底有沒有 -布施、接受布施及布施果報這一回事不?』
如果他回答說:『布施就是我【施】給他人,接受布施果報的就是【我】呀!』
又應該跟他說:『我也是這樣的,布施就是我【施】給他人,確實有布施這一回事,
而【我】就是【五陰】。』
若言:『施陰此處無常,誰於彼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種子常耶?是無
常乎?』若言:『常者。』『云何子滅-而生於芽?』若見是過,復言:『無常。』復當
語言:『若無常者 -子時與糞、水、土等功,云何令芽得增長?』若言:『子雖無常,
以功業故,而得芽果。』應言:『五陰亦復如是。』
如果他說:『布施等五陰是無常的,那是誰在布施中接受了布施及施果報呢?』
『你要詳細聽好、詳細聽好!我現在為你解說布施的道理。』
『種子是常?還是無常?』
如果他說:『是常-恆-不變異的』
應該回答他說:『如果種子是恆常的,那為什麼種子滅去,而生出嫩芽呢?』
如果他見到之前回答的過失,
又說:『是無常-非恆-會變異的』
又應該回答說:『如果種子是無常的,在種子階段中,人們施了糞便、水、泥土等加
功,那怎麼又能讓嫩芽生起呢?』
如果他說:『這個種子雖然無常,但是因為有 人們為它施給糞便、水、泥土等加功
作業,所以能讓嫩芽生起呀!』
應該跟他說:『五陰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你過去世布施了財物 - 就是給予布施
善因,作了加功用行。 所以今世自然會慢慢發芽、生長莖葉、乃至花果,你就會得到可
愛的異熟果報。』
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糞,為作了因。』
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無增減,多則多住,少則少住,而今水糞芽得增
長,是故本無今有。』
如果他又辯解說:『這個種子裡面〔已經先有芽〕了,我們為它施給糞便、水、泥土
等加功,只是單純作為〔顯了嫩芽的因子〕。』
這個義理並不正確。為什麼呢?
『如果只是作為顯了嫩芽的因子,那麼不應該會有增減的改變,多顆種子就有多芽而
嫩芽不變,少顆種子就有少芽而嫩芽不變,但是今天我們為它施給水、糞便等加功,嫩芽
會慢慢長大開花結果,所以說果實等物、是本來沒有、加功之後才生出來的。』
若言:『了因二種:一多、二少。多則見大、少得見小 -猶如燃燈- 明多見大、
明少見小。』
是義不然。何以故?『猶如一種多與水糞,不能一時一日,增長人等過人。』
如果他又辯解說:『這份加功,作為了因,有兩種:一個是多、一個是少。 〔加功
多的話,看見的果報就大、加功少的話,看見的果報就小〕 - 就好像燃燈一樣 -
燈焰大一點看見的就多一些、燈焰小一點看見的就少一些。』
這個義理並不正確。為什麼呢?
『就好像一個種子,你增多給它水、糞,還是沒辦法一個短時間、一天內,馬上增長
跟成年人一般高、超過一般人身高呀!』
若言:『了因雖有二種,要待時節,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
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時常,是故不應作如是說。』
『善男子!子異芽異,雖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增芽、芽業增
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華、華業增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復如是。』
如果他又辯解說:『了因雖然有多和少這二種,但是也要等應該成熟時間到來才會有
結果,本來少的果就少、本來多的果就多,所以我說的了因並沒有增加。( -要因為原
本的種子而定- 布施的東西少,了因就少,看到的果報就少,多則亦然。)』
這個義理並不正確。為什麼呢?
『你的法裡面定義這個時節是【常】,不變異性的,某時某節定吉定兇,時節到了定
生定滅,那為何到了某時某節,反而種子還生芽、生果呢? 所以不應該做這樣的說法。
』
『善男子!種子不同嫩芽不同,雖然人功造作與未來所得的果並不一樣,但是是相似
相續不斷的,非異非不異,
五陰也是一樣:過去世五陰造作的業因成為種子,又因為加功用行成熟果報。
善男子!例如種子能生的功業增長成嫩芽、嫩芽造作的業增長成莖、莖造作的業增
長成花、花所造作的業增長成果;
就好像一道人趣的五陰,可以增長造作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的五陰,這
個道理也是相同的。』
若言:『如是 -異作異受。』
『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復不說異作異
受?! 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
有如是過。』
如果他又說:『照你這樣說不是異作異受嗎?(因為這一世的你、跟前一世的你,是
不一樣的!)』
『這種義理只有你在說的,不是我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
就好像你的法裡面 -【造作的人】是〔過去覺知心-所覺知的-我〕、【接受果
報的人】是〔我現在的色身〕,而你都不說是異作異受了?!
就好像 我 過去世受不殺戒,那就是我呀!所以我現在因為這個因緣,得到身有
妙色的果報。
所以你的法裡面 - 接受果報的人沒有前因、造作的人沒有後果,會有這樣的過
失!』
心得: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不在奪取,無時不刻只想到自己利益的人,永無滿足之日,
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並沒有解決人類的貧窮問題,布施能同時滿足利他與自利,成就雙贏
策略而非零合賽局
對於接受我們布施的人,要對他更謙下恭敬,因為對方正是我們的福田呀,沒有他接受我
們布施,我們又哪來日後的福報呢,算起來,布施者能富有的原因其實是受施者,故更要
對每位眾生恭敬尊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