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學問思辨行與誠明工夫

看板 Confucianism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時間 2024-07-06 20:05:10
留言 0 ( 0推 0噓 0→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 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中庸〉提出學、問、思、辨、行五種工夫,是否有一定的先後 順序呢?其實是沒有的,並不是「博學」完成以後才去「審問」,不 然要學習的事物無窮無盡,排在最後的「篤行」豈不是永遠輪不到? 儒家以實踐為本,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 而》)相較於學問思辨來說,篤行才是優先;而在篤行當中遇到疑難 ,也自然要通過學問思辨才能解決。〈中庸〉學問思辨行不是固定的 程序步驟,五種工夫都可以也應該交互進行。 學是自學,問是請教別人,思是建立理解架構,辨是做價值判斷 。學思並重,任何學問都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辨,吸收消化、融會貫通 ,而不是不求甚解;任何思辨背後也需要有紮實的學問基礎,而不是 胡思亂想。學問思辨屬於廣義的「知」,知行又是齊頭並進的。對於 某些急於實踐的人來說,是可以提醒他學問思辨優先,篤行放在後頭 ,如孔子勸告子路:「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陽貨》 )但並不是一定要這樣說。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這句有點像繞口令的話,是要講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中庸〉貫通天 人之道,「誠」屬於天道,「明」屬於人道,天道與人道雖然有所區 分,但又是通而為一的。儒家的關懷在於道德實踐,天道是因為有人 的參與、主導、創造才有意義,如果只是純粹中性的自然現象之天, 並不是儒家所要探討的。就儒家看來,世界根本上是一個道德的世界 。「自誠明」、「誠則明矣」是從本體說工夫,天道本體是誠,「誠 」落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是性,「明」或者說明善(知道是非善惡 ,能夠做價值判斷)的能力,都是由天道或人的本性發出。「自明誠 」、「明則誠矣」是從工夫說本體,充分發揮「明」的能力,賦予事 物道德意義、道德價值,便是本性或天道的朗現,從而增益了「誠」 的內涵。誠和明、天道和人道如同一個圓圈來回循環,進行源源不斷 的道德創造。 「自誠明」這一章也呼應〈中庸〉首章提出的「性、道、教」, 「天命之謂性」是就本體來說,「修道之謂教」是就工夫來說,「率 性之謂道」是將本體和工夫連接貫通起來。也可以說「誠則明矣」是 從聖人的角度來說,充分發揮內在的真實善性(誠),能夠洞察萬事 萬物的是非善惡(明),成為後人的典範。「明則誠矣」是從賢人的 角度來說,依照聖人之教修養自身,時時刻刻對當下面對的事物做分 辨釐清(明),最後也可以達到和聖人相同的境界,使生命成為真實 永恆的存在(誠)。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92.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720267513.A.F75.html

最新文章

[創作] 我們的目的良善
poem icegino
2024-11-21 23:37:10
[求書] 主角有寵物小說
cfantasy subduer
2024-11-21 23:37:08
[中學] 求救104會考題
math xanping
2024-11-21 23:08:40
[耍冷] 暖暖包
joke jack3651
2024-11-21 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