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成己成物之道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
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
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
五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比較難以理解或容易產生誤解的是
「自」,好像不用做任何努力,「誠」或「道」就會自動或自然實現
。這樣的解釋顯然不太符合〈中庸〉的原意,因為後文很明顯是在說
「成己成物」的工夫,不太可能什麼都不做就自行完成。因此「自成
」、「自道」恰當的解釋應該是:從人,也就是我自己身上開始實現。
誠是天道,天道永遠都在,本身沒有實現不實現的問題;如同上
帝是全善的,不必做道德實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誠」落
在人身上成為人心,「道」落在人身上成為人性,才有道德實踐的問
題。性是存有之體,心是活動之用,心性、體用是一。儒家是從人的
立場出發,上帝不需要道德實踐;自然萬物是中性的,沒有善惡之分
,也是因為和人發生關連,由人去賦予物意義、價值,才有道德問題。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盡心上》)〈中庸〉說「不誠無物」,這裡的「物」或「萬物」也
不是指自然物,而是道德物;因為是道德物,才能夠藉由「反身而誠
」確立物的存在。如果只是客觀的自然物,物存不存在和人的誠心沒
有必然的關係,人即使不誠,萬物照樣自行運轉。舉例來說,父母、
兒女原本只是自然繁衍的血緣關係,人以外的動物,兒女不一定孝,
父母不一定慈,即使動物表現出孝慈的行為,也無法領悟這些行為的
意義。因為只有人有心,有德性的自覺,才有所謂孝慈。如果有父母
但對待父母不孝,有兒女但對待兒女不慈,或孝慈不出於誠心,即使
有父母兒女之名,也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動物差不多,所以說「不誠
無物」。
上文強調人的重要,重要的是從自己開始,所以說「反身而誠」
、「自成」、「自道」。這邊要做進一步的說明,如果都是「自己」
,似乎流於主觀甚至自我中心,其實儒家並不是這個意思,「自我」
是與萬物同在,強調「反求諸己」是因為這是道德實踐的起點,但終
點則指向天地萬物,能夠成全、安頓萬物才是自我生命價值的充分實
現,所以〈中庸〉後文才強調「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並不是侷限在自我立場上。「誠」是貫通己與物、內與外的,就自
我這一面稱為仁,強調動機的純正無私;就我以外的別人乃至萬物稱
為知,強調在現實上採取有效行動,以獲致好結果。仁知都是自己內
在本有的德性,由「誠」出發通內外、合人我,應事接物都能夠恰到
好處(時措之宜)。
「誠者物之終始」,「物」還是以人為優先,儒家的愛是推愛,
由親到疏、由近及遠,先愛身邊的家人朋友,才是具體真實的。全人
類當然也在我們關懷的範圍內,但很難有直接的愛人行動。至於草木
鳥獸,原則上固然肯定其存在價值,但順序排在最後。這是從愛的對
象來說,以人為優先才是真實的愛。「物之終始」也是指人從出生到
死亡的全程,生之道即死之道,「誠」是貫通生死的核心價值,不因
為生死而有所改變,生死只是現象的變化而已。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225.1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725327891.A.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