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定靜安慮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
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經一
章〉)
「大學」可以理解成「大人之學」。依照朱子〈大學章句序〉的
說法,大學是相對於小學而言。古人八歲入小學,小學的教學內容是
灑掃、應對、進退等儀節,以及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活動,包括
具體的生活規範和實用的知識技能。到了十五歲,選拔貴族與平民的
優秀子弟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倫理
、政治和哲學素養,其目的是為國家培育、儲備未來的領袖人才。
〈大學〉有所謂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指明明德、親民和止
於至善,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明明德是就內聖來說,包括修身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親民是就外王來說,包括修身後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修
身」是〈大學〉全篇的關鍵。明明德和親民、內聖和外王共同的理想
是「止於至善」,以至善為最高標準。
「知止」是「知止於至善」的簡稱,至善其實也沒有終點,個人
乃至天下國家的提升進步都是無窮無盡的,永遠有努力奮鬥的空間,
頂多只有階段性的完成,沒有止息的一天。明白一切以至善為依歸,
由內而外就能夠發揮「定、靜、安、慮、得」五種功效。「定、靜、
安、慮」是從內心層面來說,「知止而後有定」,因為指向永恆的至
善,所以心能夠定,如同手中握有羅盤,無論身在何處,總是朝一定
的方向前進,不會迷惘困惑。
「定而後能靜」,靜是相對於動而言,動心是因為恐懼疑惑而擾
亂其心,因為一時的情緒、欲望牽引,干擾了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
其實事物還是原本的面貌,只是內心堅持不住原則,才會搖擺不定。
倘若方向明確,意志堅定,如同孟子說的「不動心」,專注在當下該
做的事,一步一步往前進,自然能夠累積成果,突破困境。
「靜而後能安」,雖然前進的過程一定會遇到各種阻礙,但已經
全力以赴,做到力所能及之事,也就沒有什麼好遺憾擔憂的,心安理
得。「安而後能慮」,內心平靜安定,思慮自然清澈,對事物有透徹
的觀察掌握,做審慎、詳細、妥善的規劃,可以提升成功機率。「慮
而後能得」,最後付諸實踐,便是至善的完成。由「得」又回到「定
」,形成正向的循環,內在心境與外在行動同步提升,不僅自我的德
性得以增長,家國天下也得到成全。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224.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728088972.A.0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