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學生歷史弱智化」!北一女師區桂芝再轟
※ 引述《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之銘言:
: 「學生歷史弱智化」!北一女師區桂芝再轟課綱:我們變成沒有品德的國家
: 三立新聞
: 2023/12/08 13:25:00
: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痛批教育部108課綱去中化是「無恥課綱」!五分鐘講述影片在網路上
: 爆紅,更在海內外華人圈瘋傳,其言論引發議論,教育部也回應,108課綱沒有廢除禮義
: 廉恥也未廢棄文言文,且可兼顧不同時代、作者、文類。今(8)日區桂芝接受媒體訪問
: 時再度表示,108課綱刪掉的經典古文,讓孩子失去學習自身文化的機會,更說長期下來
: ,我們會變成一個沒有品德的國家。
: 北一女國文科教師區桂芝於4日發表5分鐘短講,砲轟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言談之中她強
: 調回首20多年的教改,始終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讓學生沉入愈來愈黑暗的
: 教育深淵,更提及108課綱刪掉顧炎武的《廉恥》,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
: 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這是個「無恥」的課綱!
: 五分鐘影片在海內外華人圈瘋傳,網路上各有擁護及反對聲浪。區桂芝今(8)日受訪再
: 度闡述自己的中心思想,她認為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古文篇幅刪除太多,她指出108課綱
: 所列的15篇必選文言文已經少的可憐,還缺少重要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覺得當然是很大
: 的缺陷」,她舉例,像是顧炎武的《廉恥》、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等,這些古文都
: 能給予學生重要的品德教育及民族精神。
: 區桂芝提到,課綱刪除連橫的《台灣通史序》,讓學生不知道台灣人的祖先多重視民族精
: 神、文化香火,「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 區桂芝也提到她憂心108課綱所造成的長期影響,只要談到文史問題,學生總是一問三不
: 知,不僅學生成為歷史弱智化,思想淺薄化,很多大專院校老師上課也很痛苦。
: 區桂芝屢屢強調,號稱多元的108課綱卻讓國文課失去最核心的意義,她想問「我們的核
: 心在哪裡?」,區桂芝說,品德教育沒有了,學生不僅不會思考,行為上也難以自律,尤
: 其政壇亂象給學子們負面示範,長期影響從個人至家庭再到整個社會,甚至對整個國家未
: 來發展永遠是只有負面,「我們變成一個沒有品德的國家」。
: 另,針對文言文是黨國遺毒說法,區桂芝更是氣憤,「這就是胡說八道,說什麼文言文是
: 黨國遺毒,文言文存在已經超過3千年以上歷史,國民黨只有1百多年,到底誰是誰的遺毒
: ,這胡說八道到完全沒有邏輯的地步」。
: 區桂芝對108課綱的看法,教育部表示,108課綱強調讓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各種素養能力
: ,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和落實,而非僅背誦課文。以近日OECD發布PISA2022調查,台灣的學
: 生具備足夠素養能力,對於應具備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能從目前素養導向的課程中學習
: 到,並透過生活中的議題思辨,進而實踐禮義廉恥的修養。
: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94597
https://pse.is/5gjdlc
顧炎武〈廉恥〉開篇第一句引的是〈五代史‧馮道傳〉,所謂「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罵得就是馮道這個人。
今天,我想談一下馮道這個人,過去的教科書受黨國意識形態影響,馮道變成一個「無恥
」的代表,但這僅是宋中葉以後在道德至上傾向所造成的評論。在其他時期,馮道反而是
被看做「大菩薩」、「仙人」、「活佛」。
在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的論述裡,他強調〈廉恥〉應該保留在教科書的立場裡,其背後
有一種簡單粗暴的文化想像作為支撐。這種支撐,不管是反映在「道德文化」或是「中國
文化」的處理上,論述都是非常的扁貧。
在「道德文化」上,他說:「恥,是清清白白的辨別。」並且用媒體上的政客為指,彷彿
學生們因為缺乏「廉恥」教育,便價值觀混淆,無法分辨那些不清不白的政客,進而會去
支持他們。
在「中國文化」上,他認為拿掉了〈廉恥〉等過去教科書中的知名選文,就無法「從傳統
文化的精緻學習當中,建立文化生命的主體」,而這樣的「文化主體」,他強調的是「中
國領導之下的亞洲全面崛起」,並提及「我們本來」是繼承著「中國」這個「全亞洲最優
美、最美好的文明」。簡言之,這些選文被視為是有一種中國文化的主體傳承。
我必須要說,區老師的這些言論,對國文教育是非常的危險。它不僅無助於我們在公民生
活裡判斷公眾議題的是非對錯,反而會加劇了我們對於道德的單一想像,進而在不同的單
一想像之中,產生社會衝突與分裂。更甚至的是,如果中國文化很具有價值,但這樣的論
述反而是一種經過剪裁過後的「想像中國」,更阻礙了我們去認識中國文化的多元性。
如果我們透過「系譜學(Genealogy)」方法,去分析「傳統道德」、「中國文化」的系
譜繼承關係,在這裡,我們不會像區老師那樣,擁有一種聲稱道德本來就是如何、中國文
化本來就是如何的立場,我們反而會發現,禮義廉恥、中國文化,從來都不是一個能夠簡
單辨別的事情。甚至,馮道這個人,也是如此。
■ 無恥又如何?馮道可是佛、道眼光下的大聖人、儒學傳統的文化保存者
馮道,字可道,道家家學,他常喜愛對門客講解《老子》。從他名為「道」,其字「可道
」,和《老子》首句「道可道」相映,就可看出他身上的道家氣息。他生平有不少行徑是
符合道家風範的。
馮道,是五代時期的政治家,歷事五朝、八姓、十二帝,並且都位居將相、三公、三師之
高位。
而歷事這麼多不同的國家、君王,他都不是極力抗敵,而是無血開城,迎敵上位。比如後
唐閔帝李從厚實施削藩政策,潞王李從珂因而叛亂,攻向京城,皇帝李從厚逃往河北,此
時馮道既不是守衛京師、也不是隨皇帝護駕,反而是率百官迎接李從珂,助其登基稱帝。
此番之種種,不論是投靠不同的君王、不同的國家、甚至是不同的種族。
就國族主義的眼光來看,馮道這種不斷變節的行徑,自然會被成為批判的對象。
馮道在他的回憶錄《長樂老自敘》當中,還洋洋灑灑地列了一大長串他的這些官職與功名
,雖然他並不真的以這些官職、功名為榮,甚至還覺得處在時局動亂,沒有能力「致一統
、定八方」,實在是「愧於歷職歷官」,所以他只能以讀書開卷、煮酒品茗自娛,就這樣
安老於世,故而戲稱自己是「長樂老人」。
但在歐陽修這樣一個滿腦國族的憤慨大叔眼裡,《長樂老自敘》讀起來,反倒成了:「見
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在支持馮道的名人裡,就屬北宋的王安石與蘇東坡為最,王安石說馮道是「佛位中人」,
把他看成是活佛;蘇東坡說馮道是「菩薩再來人」,把他看成是大菩薩。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馮道的「無血開城」,馮道雖然多次易主,但他免去了人民遭受
戰亂屠殺。甚至,馮道在契丹人耶律德光想要進城燒殺掠奪,僅憑一句話就化解了干戈,
耶律德光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用佛教俳語回應:「此時佛出救不得,惟
皇帝救得。」耶律德光此時才知道,馮道要跟他討論拯救天下蒼生,是想鋪梗出這一句勸
阻。
所以,即便是罵馮道的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裡,也寫下這樣的紀錄:「人皆以謂契丹
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馮道僅憑一句話,就救了全中國。後人評價王安
石的觀點,也是說他「謂馮道實『救生』」,馮道那些看似於國無恥的行徑,都是為了救
生保民。
但光是這個理由,這仍舊沒有對「無恥」開脫。王安石有一個政敵,叫做唐介,唐介曾經
拿馮道是否為「純臣」(忠心不貳之臣)的問題,故意質疑王安石的立場。王安石的回答
很漂亮,他以儒家聖人伊尹「五就湯、五就桀」做例,說明伊尹曾經五度在商湯手下工作
、五度在夏桀手下工作,在兩邊陣營五進五出,就是為了百姓的太平,怎麼能說不是純臣
?
對於易主一事,馮道也不是不識華夷之辨的人,在《長樂老自敘》當中他自稱:「曾陷蕃
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祐。」面對外族入侵,他自己知道,這是他的謀略所無法擋
,所以他事奉過羯胡人、契丹人、沙陀人的政權,最後在後周太祖郭威篡位沙陀人的後漢
之下,馮道才重回我們所謂的漢民族、華夏民族的治理。這是馮道所慶幸之事。
面對事奉外族,馮道也不是在民族節氣上腦子不清楚的人,他知道,身為中國人,辨別誰
是中國人的方式是什麼,答案就是有沒有中國文化。所以在外族統治下,他一開始在沙陀
人的後唐政權統治之下,就試圖推動「官刻儒家經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官刻儒
家經籍的創始人之一。
因為,如果中國文化滅了,那就沒有了中國人可言。
馮道的許多行徑,都是符合道家的聖人典範的。
比如說:「為鄰人夜中代耕」、「茅舍臥草」之一事,則符合了《老子》所主張的「尚儉
」、「無名」。馮道雖然貴為侍郎,但逢父喪返鄉守孝時,發現他的家鄉生活很貧困,人
口勞動力不足,所以他就趁著夜裡,偷偷前往鄰居的菜園,幫忙耕種,為善不欲人知;甚
至他還把自己的積蓄都拿出來分給鄉里,自己住在破爛的茅屋、睡在草上,自己都不在意
。
歐陽修說馮道是「無廉恥者」,但從上述這一事來看,馮道在對待鄉里鄰人,至少是很廉
潔的人物。馮道的廉潔,還有一事是在說,有人掠奪了一個美女送他,馮道怎麼拒絕都拒
絕不了,他只好先把美女在家中安置,然後四處找尋其家人,再把美女送還回去。
馮道從政謹守一個原則,堅持不貪污、不受賄。《長樂老自敘》裡就稱:「以持重鎮俗為
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平生甚廉儉。」我們真的很難像歐陽修那樣胡亂謾罵,至少
在「廉」之一事上,馮道是清廉的。
馮道數次的「無血開城」,這前面說過了,這是「好生之德」,是儒釋道所看重的價值。
而馮道面對「耶律德光入京」,以巧言化解屠殺危機,這符合《莊子》提倡面對暴君時的
方式:「佞人正德。」不是要採取抗拒手段、也不是跟對方講大道理,而是要像佞臣般,
巧言諂媚、逢迎拍馬,才能將暴君引導上正途。
馮道另有一個故事是「市中罵驢」,這符合了《莊子》記載老子「呼牛呼馬」、笑罵由人
的形象。這故事是說,有人為了罵馮道,牽了一頭驢在市場中,驢身上掛著牌子,上面大
大地寫著馮道的名字。有人把此事告訴正在中書省辦公的馮道,問要不要處理,馮道卻只
說:天下同名同姓者何其多,想來大概是驢搞丟了,有人在幫驢找他的主人。馮道用輕鬆
幾句話就帶過此事,任憑人們隨意罵他。
馮道這種隨意而放任的態度,不擺官架子、也不拘於舊規,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某次
,一位門生在馮道家讀《老子》,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便剛好犯了馮道的名諱,門
生就改讀成:「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聽了,只是笑笑,說:「你道吧,
想咋道,就咋道吧!」這就是馮道。
馮道也心知他事奉的君主,大多是豺狼虎豹,當代南懷瑾為馮道平反時,引得就是他的詩
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說他沒有把這些五代皇帝看作是人,自己認
為是站在狼虎叢中,認為這是下地獄救人的犧牲精神。王安石曾說過,五代多是仙人,因
為戰亂,人才都出家避世去了。王安石、蘇東坡會把馮道當作活佛、大菩薩來看,可能也
是因為他還願意身處亂局之中,救民於水火。
■ 回到〈廉恥〉選文爭議
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在上國文課時,上到〈廉恥〉一文,大家的老師是否有為馮道平反?是
否有透過馮道提供反思?但我很確定的是,像是歐陽修、顧炎武式的「廉恥」,並非是什
麼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傳承的傳統。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是大加讚譽馮道的,說他
有「古人之風」、「大臣之禮」,只是不幸於時局讓他要侍奉多君。是直到一百年後的歐
陽修《新五代史》,才開始大肆攻擊馮道。所以說,道德文化與中國文化,其實是多元且
斷裂的,並非可以宣稱成什麼「自古以來」的扁平想像。
回到「廉」和「恥」,我並不會否定這兩種德目的重要性,但區老師要宣稱,這些德目教
了下去,學生們便能夠在政治評價上「清清白白的辨別」、「價值觀不再混淆」,那真是
很危險的事情。
318學運發生後,台灣的儒學學者,為了要支持還是否定學運,鬧得沸沸揚揚的。《鵝湖
月刊》467期,當中的幾篇,記載了當時國內諸多儒學學者的討論,你會發現,這些學者
持的都是仁義禮智、禮義廉恥之類的儒家德性,並且引據儒學經典,但到底要支持還是否
定,莫衷一是,明明持的是相同的德目,得出的答案卻不同。這還不比,當年一個碩士生
在哲普媒體上介紹羅爾斯(John Rawls)的「公民不服從理論」,來得可以直接對比318
學運是否符合「公民不服從」。
簡單的來說,「廉」、「恥」這些是屬於「德性」(virtue)的範疇,不是「道德律」(
moral law)的範疇。「德性」它具有倫理情感的驅動力,它們的組合會呈現出不同的道
德人格典範,這些典範具有不同的道德審美價值。但光憑著「德性」,是無法在道德兩難
爭議之中提供答案的,更沒有辦法解決政治衝突與爭議。宣稱教了這些古文選文,學生便
可以「清清白白的辨別」,這真是一種妄想。
如果我是古人,真的要教「知恥」,古人有很多修養工夫可以培養德性,讓人在應物處世
時,保持著鮮明的道德情感。如果真要我選的話,我可能會選像是袁了凡、劉蕺山的「功
過格」、「紀過格」,先共同討論出一張密密麻麻的功過表來,讓學生每天睡前對照反省
,自己一天的行為有何功、有何過,長久以來把行為準則內化到生活,做錯事時,即使過
錯微毫,當下就會有「恥」的「羞惡」之情自然產生。
這種德性訓練,是需要長時間的生活實踐才能做出效果的,在古代是以師徒制的立身、立
言、立德的關係來展現。師徒長期生活在一塊,就像學一門技藝、練一門功夫一樣,有人
從旁每日慢慢調校你。但是,這種訓練,並不是我國語文課程的教育目的,也不該是義務
教育的語文課程所要承擔的重責。古代儒者如果聽到像區老師那樣,認為多教了幾篇古文
,就可以建立道德生命的主體、文化生命的主體,我想,應該不少古人會想來敲他的頭。
區老師的那種宣稱,對我來講,就是在意淫中國文化,好像成為了中國語文教師,教了幾
篇詰屈聱牙的古文、幾篇道德錦繡文章,就可以化身為中國文化和道德生命的代言人。若
說國文教育的淺碟化、破碎化,我覺得這種教學企圖,對比其目標才是真正淺碟化、破碎
化。就讓國文課僅是學習文章賞析工具、背誦經典名言、練習書寫表達,這樣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要拿自己辦不到的事情,一股腦兒地歸咎到都是古文課文被刪減的錯。這豈不是
很荒謬的事?
PS:
區老師諷刺了古文教育是黨國教育之一事,認為古文有三千年歷史,國民黨才近百年歷史
。不過,有趣的是,他在註解「恥」時,用得是「蔣介石」在推動「新生活運動」時,蔣
介石個人的獨創性理解。
1934年6月,蔣介石〈新生活運動綱要‧「禮義廉恥」之解釋〉:「『廉』是清清白白的
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區老師在座談影片中,應該僅是一時口誤了,把「恥」的定義背成「廉」的定義。
特別講這件事,是因為蔣介石對於古典德目,有許多他個人的創造性發明,比如「廉」就
是一個好例子,他沒有依據古典文本,只是透過他的自行聯想,聲稱「廉通於智」,所以
才有「清清白白的辨別」這種古人未有的理解。他的解釋在1934年4月的演講〈禮義廉恥
的精義〉:
「一切都合乎禮,就是能夠『廉』。所以我說『廉』,就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惟有見理不
徹,目光短淺的蠢人,是非義利既分不清,自己真正的最後的禍福尤其看不透,所以『利
令智昏』、見利忘義、貪婪放縱,無所不為,弄得廉恥道喪,人格掃地,甚至做到貪夫殉
財,身敗名裂,這種人一方面固然可鄙,其實最為『不智』,所以我說『廉』亦就是『智
』。」
嗯……,引用蔣介石他個人的創造性詮釋,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
蔣介石的創造性詮釋,我絕對不會接受什麼自古已有三千年歷史的說法(秦漢比較在意「
廉」的,反而是道家;廉後來變為較普遍化的德目,跟科舉選官之後,為了約束官員有關
,畢竟不像以前,都是有錢的士家大族在當官),這真的分明是黨國教育下的產物,我不
會否定這不是儒學,畢竟黨國儒學也是儒學運動發展的一個歷史片段,我也不會說黨國產
物都一定不好。
但是,在教學上,要還原時代性理解,好歹也引用宋、明時人對於「廉」、「恥」的理解
吧!唉!
--
歷史沒啥爭議,地理也沒啥爭議
不滿歷史教育的幾乎都是中文系以及國文老師背景的
中文系和國文老師又沒歷史地理專業,不理他們即可
比較有問題的是中文系和國文教育
中文系的問題在哪裡?
中文系的問題要回到一個核心問題來看:
當兩種文化碰撞後弱勢文化該如何自處?
中國也並不是沒經歷過,只是狀況不同,
佛教傳入即是例子,佛教從東漢傳入到北宋真正內化這時間超過八九百年,
中間還經歷過三武滅佛,
這還是以漢文化為主幹去吸收佛教,當然漢文化核心改了一部分,
佛教到中國後也變了跟原始佛教不同。
而清末民初是怎麼樣?漢文化的所有元素打散,逼不得以西方文化架構為主幹,
而且這時一來西方根本也不理漢文化在幹嘛,
二來西方進步很快之外也沒有時間給漢文化吸收。
傳統漢文化知識份子會甘願嗎?
若甘願的話真的懂西方文化架構體系嗎?
知道怎麼吸收嗎?
傳統漢文化知識份子當然不甘願,
他們的作法就是中體西用,
以他們認為的漢文化核心當架構,
打散西方文化,把西方文化元素拼貼附加在他們認為的漢文化架構上,
至於細節操作這裡也不多談而且也不影響結論,
而西方所有學科知識體系和制度都是靠哲學做統整,
這也等於「哲學」告訴傳統漢文化知識份子中體西用不可行,
很自然的傳統漢文化知識份子就會排斥「哲學」,
而為了讓中體西用順利運作當然就搞箝制言論自由、控制思想一類的作法。
說回到中文系,中文系根本就不是一個科系,
而是傳統漢文化知識份子主要的集中地之一,
是整個漢文化傳統被塞入現代大學體制的結果,
很理所當然的他們就算不明講也是在搞中體西用。
題外話
也就是如此中文系當然排斥「哲學」,
而且中體西用的意識形態下也等同中文系佔據哲學系的位置。
當然中文系會看現在的所有教育不順眼
而國高中國文教育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他國家的語文教育會分成三個層次;
1.語言(含論述論證)
2.文學(藝術)
3.思想和文化
義務教育只會教1.,而不教2.和3.
但會放入哲學
放得少的好比美國和英國只教邏輯,多的好比法國會大到整部哲學史
但台灣的國文教育是把1.2.3.包裹再一起,然後再以道德作為教條
這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
然後回到中文系
中文系三大領域
1.小學(語言);訓詁聲韻
2.文學
3.思想/哲學
2.的部分中文系也不太做,反而台灣有創作所,創作所一般在藝術大學
3.的話主要是新儒家,但新儒家在哲學界幾乎是快活不下去了
只剩1.可是1.又沒和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語言學等研究互通
不過這是他們學科的問題就是了
回到台灣的語言教育
我覺得應該把國文教材讓藝術理論以及社會學的和台灣文學這三個領域的學者主編
排除中文系的學者
並加入西方哲學的科目教材
這樣台灣的語言教育才比較有未來
結論;
1.改革中文系
2.國高中小國文課改成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不要讓中文系學者插手,中文系學者講什麼也都不要理
改找台文系,藝術理論科系,社會系學者主編
3.義務教育加入哲學這科,最起碼要教邏輯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239.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02953245.A.22A.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