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推薦] 想不到荷蘭也有自虐史觀
推測那位荷蘭藝術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最近幾年歐美政治正確運動的影響。
節錄一段wiki:
"喬治·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拆除歷史爭議人物雕像浪潮,亦稱推倒銅像運動[1]、倒像運
動[2],是從2020年5月26日明尼亞波利斯警方因執法而導致喬治·佛洛伊德之死,引爆示
威活動之後,歐美地區從6月初開始延伸的拆除象徵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和奴隸貿易有關
人物的歷史雕像的拆除運動。"
甚至連美國林肯、英國邱吉爾這些跟殖民比較沒有直接連結的政治領袖塑像也遭破壞。
發現美洲的哥倫布、英國印度殖民總督的克萊武的銅像也都被大學生推倒或要求撤除。
就在那一段時期的荷蘭也受到影響,一些與殖民時期相關的建築和雕像也遭到潑漆。
再來講"自虐史觀",這個詞其實不是一個很中性的詞,是由日本一些右派人士提出的,
意思就是說"真的壞得那麼誇張嗎?反省這麼久也該夠吧",但真的夠了嗎?這很主觀。
無論是日本的自虐史觀或是歐美的推倒殖民銅像運動,該強調的應該是對行為的反思。
再強調一次,是對"特定行為"的反思,而不是針對特定國籍的人士。
例如販賣人口、剝削勞動這些行為現在仍持續存在,只是現在是犯罪,過去是政策。
那麼可以想像,以前是以國家的力量去支持那些為了特定集團利益的不人道行為,
其受害規模之大,影響之久遠,在深挖歷史之後,既得利益者的後代難免會愧疚。
至於所謂的:
"也有好的地方,如讓當地原住民得以參與國際社會,進入近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所謂好壞要看從怎麼樣的角度出發,就舉一個莫那‧魯道去日本參觀的例子。
1911年,莫那魯道與其他部族頭目被安排前往日本參觀,他看到日本警察對待同胞的態度
相當溫和,不像台灣的「理蕃警察」,動不動就對原住民惡言相向、拳打腳踢。在這趟旅
行中,他深深感受到統治者的不平等對待。
以一個被壓迫、被剝削的下等人的地位參與國際社會,這是當事者樂意的嗎?
因此莫那魯道是去參觀了日本的進步之後,回到台灣才有了"出草"念頭。
所以重點在於有沒有平等的尊嚴,如果是有平等尊嚴參與國際社會才能真的算是好的。
至於為何現在台灣對荷蘭沒有那種反殖民的情仇?
因為荷蘭統治台灣時期已經年代久遠,而且期間不超過40年,殖民的烙印並不深。
最重要的是荷蘭被鄭成功打敗了,漢人是雙方競逐台灣的最後勝利者。
以上大概就可以解釋那位荷蘭藝術家原本以為會愧疚,但卻意外得到舒緩的心境轉折。
※ 引述《moslaa (良心台派+正義DPP支持者)》之銘言:
: 先說什麼是自虐史觀,以免有板友不清楚 (以下從中文維基摘出)
: : (日本的)自虐史觀... 其主張認為主流歷史論述
: : 忽略提及日本的正面之處,反而過份強調日本負面之處,
: : 給人呈現「自虐」形象。
: 最近看到如下影片,不禁失笑:想不到荷蘭也有自虐史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aKXXAatvA
: 如果懶得看...簡單說,
: 一台灣年輕藝術家,想以"台荷歷史"為主題來創作,
: 因此認識了一荷蘭藝術家,兩人攜手合作。
: 該荷蘭人為了深入理解該主題,到台灣一遊,
: 她驚訝地發現:
: 荷蘭殖民外海外的歷史,其實當前在荷蘭變成一種恥辱,
: 所以她來台灣時,本來以身為荷蘭人而感到愧疚,
: 沒想到,實際探訪後,發現大可不必愧疚,
: 因為台灣人認為荷蘭殖民,讓台灣能進入國際社會,
: 也就是,台灣人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看法是正面的。
: 完全同意,
: 其實歷史嘛,本來就分成史實與史觀,
: 同樣十九世紀時都在面對歐洲的船堅炮利,
: 日本現在解讀為歐洲來幫助日本,
: 中國仍然解讀為歐洲來欺負中國,
: 兩種心態造成兩國現在完全不同的氣質。
: 歐洲人大可不必覺得自己過去殖民是什麼滔天大罪,
: 殖民雖然有惡的地方,
: 比如把傳染病帶到海外,又比如搞人口販賣,把原住民當奴隸,
: 但其實也有好的地方啊,
: 比如讓當地原住民得以參與國際社會,進入近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啊,這類。
: 總之,殖民好的部分,也應該讓自國民眾了解,
: 不然就會像影片中的荷蘭人,片面的教育搞出自虐史觀,
: 說什麼來台灣時覺得愧疚,我看到這段真的失笑。
: 可見多元史觀有必要。
: ---
: 不好意思在大家熱議怎樣搞好團體競技時,
: 我插入別的話題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45.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32970415.A.D2C.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