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隱性潛能》讀後感
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圖文好讀版:
臉書:https://reurl.cc/vpevlk
IG:https://reurl.cc/26D6zv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 犯錯好丟臉,沒有必要的話我想盡量避免嘗試新東西。
2. 這個專案做了好久都沒辦法突破,看來我得投入更多心力在裡面。
3. 家中財力狀況、居住的區域、讀哪所學校…似乎都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其中的
關鍵到底是什麼?
【我學到的3件事】
1. 表現不好,真的有你想像中這麼糟糕嗎?
完美主義者常擔心,只要有一次的失敗,就會被認定為失敗者,這就是心理學說的「過度
暗示效應」(overblown implications effect)。但事實證明,人們並不會根據單次表
現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你把一道菜搞砸了,很少人會因此覺得你是糟糕的廚師;你不小
心把手指放在相機鏡頭上,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糟糕的攝影師,他們知道那只是好幾次中
的一次罷了。
別人評估你的能力時,比較會看重你的「巔峰」,而不是「低谷」。假設費德勒碰巧連續
2次發球失誤,你也不會因此否定他的出色球技;賈伯斯推出的蘋果Lisa電腦失敗了,但M
ac的成功依然讓大家覺得他充滿遠見;莎士比亞的劇作並非全都像《哈姆雷特》那樣暢銷
,他也有不少遭人遺忘的作品(如《雅典的泰門》、《溫莎的風流婦人》)。
知道人們是根據「最佳表現」來判斷你的潛能,而不是根據「最糟表現」之後,你是否對
自己更有包容心了?
2. 「繞道而行」是在浪費時間嗎?
你或許很常聽到,成功的關鍵是「極度專注」:專心致志地投入、加倍努力、排除任何可
能消耗你精力或讓你分心的事情,例如想在工作中脫穎而出,就要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
早出晚歸只是剛好,嗜好什麼的得先擱置一旁…且絕對別想兼差或搞副業,因為每個人的
時間和精力有限。
但證據顯示,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分心不見得會偏離正軌,它甚至可以是能量的來源。
研究發現,人們在晚上忙於副業時,隔天在正職中表現更好,他們在夜裡獲得的進展,使
隔天早上的腳步更加輕快,「激勵」的效益超過了「分散注意力」的成本。
「嗜好」也有類似的效果,人在家裡有認真投入的嗜好時,工作上的信心也會提升(前提
是嗜好種類與工作領域不同)。刺激日常動力的最強大力量是「進步感」,努力投入同一
專案並不會提升成就感,有時,你需要繞道到新的目的地以累積動力。
「繞道」是指離開主幹道去加油,並不是在休息,也不是坐在那無所事事,你仍在移動,
只是暫時偏離路徑,朝不同的目標前進。心理學家發現,獲得進步感不需要很大的收穫,
小小的成果就能提醒自己「前進」的可能性,你也能因此得到勇氣與信心,不再畏懼前方
的漫漫長路。
★延伸思考—
撇除公務員兼職的法規限制,站在老闆立場思考,不希望員工兼職的原因不外乎是:影響
工作專注度、忠誠度、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可能跟別家公司跑了等,而站在員工(也是我
個人)立場,現在社會上需要的人才,需要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跨域多元經驗。
當老闆擔心員工「不務正業」時,其實也應該反思,員工的投入與努力,是否與他們從你
這裡獲得的回報(無論是薪資、能力提升還是人脈資源)相衡?
3. 為什麼「話多」的人往往能成為領導者?
領導者在「建立團體凝聚力」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可以把一群獨立的個體,轉變為互相依
賴的團隊。可惜每次在決定誰來擔任領導者時,我們往往不是選領導力最強的人,而是選
「話最多」的人,這種現象稱為「胡扯效應」(babble effect)。
研究顯示,那些常發表意見的人最常被拔擢,人們把「自信」誤認為「能力」,把「有把
握」誤認為「可信度」,把「數量」誤認為「品質」,導致自負自戀的人晉升為領導者,
他們自私、鼓吹零和賽局、助長挑釁行為、破壞合作精神,使團體付出慘痛的代價。
其實,值得追隨的領導者,應該是「利社會」(prosocial)技能佳的人,是提升討論效
率的人,而不是主導討論的人。這類人自己本身的能力可能不是最強,但是卻最「合群」
,這裡指的合群並不是沒有主見、避免衝突、遵照別人的想法做事,而是把使命擺在自我
之上,把團隊凝聚力擺到個人榮譽之上,目標不是讓自己成為團隊裡最聰明的人,而是讓
整個團隊變得更聰明。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 作者有夠厲害,出的每一本書都很暢銷,例如今年去日本和紐西蘭旅行時,機場書店
都可看到這本書被展示在第一排XD
2. 隨書附贈6張小卡,正面將書中概念以圖像化方式呈現,背面則是用一句重點說明並標
出此概念在書中的頁數,很適合拿來當書籤或放在桌邊當療癒小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6.199.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33191367.A.429.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