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以嵇康、左延年說明曹魏官方的"樂"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想盡辦法從各個層面做政確的操作,"樂"就是其中之一
三國又豈能例外,本文僅舉嵇康、左延年兩人作為例子說明
一、
《東觀漢紀.樂志》:"漢樂四品:一曰大(太)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
孝經所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記曰「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三曰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其短簫鐃歌,軍樂也...蓋周官所謂
「王師大獻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也"
漢靈帝時期政治、社會敗壞,質疑漢武帝以來,儒家思想治國方略的風氣隨之大起
故需要找蔡邕等大儒再次修訂《東觀漢紀》,以鞏固漢室的大一統
藉由宴飲中的奏樂,塑造君臣等級尊卑觀念,樂在此遂變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
陳壽身為晉臣,自然免不了強調晉代魏的正統,批判曹魏失德,實屬正常
例如批判曹丕"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
何遠之有哉"
確實曹丕報復私怨很有名,但曹操在這方面並不遜色
其精彩事蹟可參見裴注,卻換得《魏志》"矯情任筭,不念舊惡"的評論
又刻意不提曹叡大興宮殿的背後原因,只看表面就砲的很爽
嵇康與曹氏同樣來自譙這地方,承襲譙沛和汝潁一直以來互鬥的傳統
一度想幫毌丘儉逼退司馬氏,他的思想當然也不會放過尊儒的司馬政權底下
關於樂的看法,譬如他抨擊孔子"風俗之盛衰,皆可象之於聲音"為"俗儒妄記,
欲神其事而追為耳"
儒家還希望簡化樂的形式,《禮記.樂記》: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樂者為同...同則相親...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中出...樂由中出故靜...
大樂必易...樂至則無怨"
《晉書.樂志》:"以魏氏歌詩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與古詩不類...
故(荀)勖造晉歌,皆為四言,唯王公上壽酒一篇為三言五言焉"
對此,嵇康認為"夫能者不以聲眾為難,不能者不以聲寡為易"
意即是否具備能力,不會因為簡化與否而有所差別,儒家那套根本多餘的
由臨刑前太學生3000人為他請命,可知其對當代士人之影響力
終究招來"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晉書)的悲劇
二、
《晉書職官志》:"太常,有博士...又統太學諸博士...太樂、鼓吹、陵等令
關於太樂,《通典》:"明帝太和初,詔曰:...太樂,漢舊名,
後漢依讖改為太予樂官,至是改復舊...言應受命之運,天下由之皆興也。夫歌以詠德,
舞以象事"
關於鼓吹,《通典》又載:"北狄樂,皆為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
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黃門鼓吹則出現在漢代"天子臨軒"、"皇后出,乘鸞輅青羽蓋"等場合裡
太樂、鼓吹跟樂一樣的背後政戰目的,再明顯也不過
左延年遺留下來的作品很少,惟鼓吹這等吹天子的軍樂,他老兄寫到尋常百姓的部份時
像是《從軍行》:"從軍何等樂,一驅乘雙駁"
"苦哉邊地人,一歲三從軍",道盡漢末魏初曹操、曹丕當下,百姓繇役情況
原本高高興興當兵,卻因反覆徵發而變了調,某種程度幫司馬家臭曹氏
但其實還不夠為自己掙得圓滿美名
左氏另篇《秦女休行》:"..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女休十四五,為宗行報仇...
關吏呵問女休,女休前置辭,平生為燕王婦,於今為詔獄囚.."
可看出形式上一下五言,一下又不拘泥五言,違反晉室所宗之"樂文同,
則上下和矣"的原則
是故雖然《晉書.樂志》記了他一些事蹟:"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
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及太和中,
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後又改三篇之行禮詩。
第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節與古《鹿鳴》同。第二曰《巍巍篇》,詠文帝,
用延年所改《騶虞》聲。第三曰《洋洋篇》,詠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聲"
仍難逃〈杜夔傳〉:"自左延年等雖妙於音,咸善鄭聲,其好古存正莫及(杜)夔"
這樣的概括介紹
--
一人一筷 抗暖救地球
讓我們一起將"使用環保筷"的想法帶入餐廳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50.52.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YanYi/M.1728453995.A.5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