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一切法得成於忍
抱歉,整理一下上篇自己的推文,我keyin錯字實在太多了,老舊鍵盤不太靈敏...^^;;
>>>>>
佛教說忍可某道理,有對這個道理產生堅定不疑的信解之意。
<心類學>在介紹心、心所時,提到心所的作用,如智慧忍可某道理時,所認識的是比
較深細的道理,對於這樣的道理它能夠承許。
《解深密經》:「佛告慈氏(彌勒):…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經文對於修觀(毗婆奢那)的內涵說到,於所知義中──1.正思擇(於所知的世俗諦
性質作分析思擇觀察)、2.最極思擇(於所知的勝義諦性質作分析思擇觀察)、3.周遍尋
思(於所知作粗分的分析思擇觀察)、4.周遍伺察(於所知作細分的分析思擇觀察)。
透過修觀(毗婆奢那)的四種思擇觀察,產生修觀(毗婆奢那)的五種行相──1.忍
(生起沒有疑惑而忍許的觀察)、2.樂(生起好樂的意樂的觀察)、3.慧(生起清晰覺知
明了的觀察)、4.見(生起能證見法義的觀察)、5.觀(生起不捨正理而安住的觀察)。
經中說到,經過毗婆奢那的分析觀察勝解之後--若忍:產生沒有疑惑而忍許的觀察;
若樂:生起好樂希求....
此處"若樂"的"樂",有些漢文典籍翻作"欲",指的是毗婆奢那的勝解產生的好樂希求
,欲:好樂希求。
此處做點延伸補充,這樣的欲樂,現代有些經典印刷會在文字旁,加註注音:ㄧㄠˋ
,音同"要",以示區別不等於一般口語說的欲樂ㄌㄜˋ。
如論語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此處的樂,音ㄧㄠˋ。
所以佛典當中,有些地方的欲樂,跟一般口語的欲樂,雖然用的字詞一樣,但是意義
不同,應善加簡別,才不致混為一談發生困惑錯解。
有些錯解是因為無知,這是難免,不知者無罪;但如果是惡意的扭曲,菩薩戒當中有
說到,如果惡意地亂曲解張冠李戴,就犯菩薩戒了。
(一般說某人重視欲樂,是指重視生活享受,追求物質,如美食、名牌、名車等;而
佛典中說到欲求無上菩提的意樂,是指對佛果的功德生起希求發菩提心。內涵意義不同。
《華嚴經》:「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欲令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一切種智」,又如
《優婆塞戒經》:「眾生有思,名為欲心(希求的意樂),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
是則名為菩薩性」菩薩的思惟希求,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即是發菩提心。《佛說菩
薩修行四法經》:「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諸欲求勝果,當發菩提心」)
又,忍可常和深見一起使用,深見忍可,對智慧信解的表達。
見有正見、顛倒見,顛倒見也會說到忍,比如<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玄奘法師譯)說到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等不正見也有忍、欲、覺、觀,顛倒見的不正見就屬染污慧了。
顛倒見的染污慧,如《阿毗達摩集論》:「何等戒禁取?於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
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勞而無果所依為業」
(戒禁取顛倒見,如牛戒、狗戒、殺生祭祀等等,顛倒見也是一種慧,但屬於染污慧。)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45362994.A.AB7.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