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白蠟桿略考

看板 Warfare
作者 Nomic
時間 2024-10-13 12:11:38
留言 0 ( 0推 0噓 0→ )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4/10/blog-post_13.html -- 白蠟桿略考 談到長矛大槍,近代武術界的常識之一是得用白蠟桿。槍桿以白蠟桿為尚自有武術的 講求、基於槍法理論的緣由,但最早又是何時開始發掘出白蠟桿的價值呢?有的意見認為 可追溯至宋代,如清末民初的莫伯驥在《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中,給程宗猷的著作《少 林棍法闡宗》、《蹶張心法》、《長鎗法選》、《單刀法選》等書寫的提要裡便道:   「…《清異錄》曰:『槍材難得十全,魏州石屋林多有之,最佳者為聖龍筋。』此即 今世所謂白蠟杆也,以為槍,甚貴重,若卒伍所持者,多以竹為之。今皖北人所用矛極長 ,皆竹竿也。《陳眉公見聞錄》云:『高帝御用槍其大者,長丈六尺。』正與今皖北人所 用相似。」 《清異錄》作者舊題為宋代的陶穀,不過歷來許多人認為只是偽託,真正作者不詳何 許人。無論如何,其書寫作的時間在五代末、北宋初則是比較肯定的 。不過將「聖龍筋 」直接認定為「今世所謂白蠟杆」,則是莫伯驥附加的意見了。其實宋人似乎不重視白蠟 桿。南宋人華岳在《翠微先生北征錄》卷八〈叉鎗制〉寫道「叉桿,蒺藜條為上,柘條次 之,楓條又次之,餘木不可用」,又寫道「近年收買鎗桿全無選擇,多用雜色輕木,臨用 脆折及被脫誤;今後鎗、叉桿須用蒺藜條、楓木、赤仙木,方免桿身易折」,完全不提白 蠟桿。宋末元初的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卷上〈黃蘆城幹〉條下則寫道: 「長城之旁居人,以積雨後或有得堅木於城土中,識者謂名『黃蘆木』。乃當時用以 為城幹,用者性極堅勁,不畏水溼而耐久,至今一二千年猶有如楹大者,以之為鎗幹最佳 。」   則以為最適合做槍桿的是「黃蘆木」。同書最後一條其實寫的就是〈白蠟〉,但就蠟 言蠟,只說「盆桎樹」 可放白蠟蟲、「東青樹」亦可,但完全沒提到做槍桿能如何如何 。既然放養白蠟蟲的樹到宋末都尚未逕自稱之為白蠟樹,宋人文獻中白蠟桿自然無處可尋 。   後來明代人的著述中也是如此,舉例而言,唐順之《武編前集》卷五專講〈鎗〉的段 落裡就寫道「槍桿,蒺藜條為上,柘條次之,楓條又次之,餘木不可用」,完全照抄華岳 。唐順之雖說以能做古文的唐宋派文人聞名於世,其實本人對練武也很有興趣,槍法練了 十幾年,練到可以指教戚繼光的程度 ,顯然他那裏還沒有槍桿以白蠟桿為上的說法。至 於明代兵學家巨擘之一的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卷五〈長鎗解〉只說「用毛竹之細 者,長一丈七八尺」做槍桿,又發牢騷說「此用竹,北方乾燥風勁,多脆折。用儹竹,腰 軟;用木,北方無此木。夫長鎗必利用,但不知以何物為之乃可。今將竹杪內二尺餘實以 木心,外用藤札,亦可暫用」,物色不到適合的木材,還是竹木相兼以藤包紮來用 。明末清初著名武術家吳殳所著的《手臂錄》絕大部分內容都講長槍,但提到槍桿,也只 在附卷〈石敬巖槍法記〉裡寫道「沙家竿子,長二丈四尺,竹槍也;楊家槍長一丈八尺, 馬家槍長九尺七寸,皆木槍也」,看來也不講究用何質料,竹木之分略提而已。 當然以上可以只看做是兵學家武術家的意見;戚繼光訓練的部隊自然是以他編寫的教 範為本,其他部隊的實際編裝又如何呢?秦良玉麾下以白桿兵名聞天下的石砫土司兵用的 白桿槍,可能主要是以羊矢棗(馬甲子)為槍桿,但也不排斥竹竿槍 。在江西、廣東交界 處流行二、三人同執一桿的超長槍,竹木槍桿皆用,木桿用的是棉木 ,竹桿則可能是用 「實心竹」,陳鼎《竹譜》〈實心竹〉寫道「贛州、南安兩郡萬山中俱產,內堅實不虛, 可作戈戟桿,勁直有力,不撓不屈」,是有講究,但講究的是棉木或實心竹,也不提白蠟 桿。到了清代那就更有趣了,嘉慶年間的白蓮教亂中,「教匪」愛用的是老毛竹,深山中 隨砍隨用,如被官兵追殺逃避不及,槍桿隨便拋棄,隨身帶著矛頭下次再砍竹竿來用便 是 。晚清的捻軍也多用竹矛,弄得清軍以敵為師,也多造竹來用 ,陳澹然《權制》卷六 〈竹錨〉條寫道: 「近制無煙之槍實難抵禦,然攷周盛傳言,征捻時我(清)軍洋槍精利,捻則專以竹錨 伏地銳入,我軍往往棄槍而逃,以此請造竹錨數千,為御槍出奇之用。盛傳老於軍,其言 甚可采也。竹錨必K葉,尖用錨刀,乃可兩利。」 結果多半用竹桿作槍桿。那麼究竟以白蠟桿為槍桿、為尚,是甚麼時候開始的呢?以 筆者所見,嘉慶年間黄凱鈞《遣睡雜言》卷四〈弄蛇鎗法〉這則故事,似乎是透漏武術家 愛用白蠟桿的文獻中,年代最早、且可以確實定年的: 「吳江徐洄溪大樁,虹亭太史後嗣也,善醫更權奇,倜儻札鎗。一日經淮揚,艤舟散 步,見一丐軀幹魁偉,年逾六旬,在市弄蛇。徐熟識之久,回舟,合僕夫呼丐,於舟次問 曰:『爾頃弄蛇手法,頗近札鎗,不妨顯言,我當有贈。』丐始諱,詰之再,乃下舟告曰 : 『我少年時,曾為吳逆先鋒,後事敗,變姓名,為行乞,已歷四十年矣。不意遇君物 色。』 徐乃令其混堂洗浴,贈衣一襲,共載而歸。時值中秋,徐有家圃磚場一方,素為演習 之地,乃出白蠟桿,試為架數。丐曰:『此器不中用,當取我舊物,方可盡其能。』姑令 試之,果一轉而斷。乃出行囊,丐至徐州,於野寺殿樑中取下,納之竹筒,舟載而返。仍 於場上把弄,曰『鎗頭如故人,髮若霜。』不勝今昔之感。於是龍蟠鳳翥,宛轉疾徐,及 旋花,如盞。場旁有數巨石,指之,皆翻躍若輕猱。至團圞繞身,惟見白光一簇,不知有 人也。徐盡傳其法。後丐不欲留,厚贈而去。 徐與我邑張君汪千交好,自述如此。更言:凡鎗之神在風,故雖入重圍,當之者輒披 靡;若每人一刺,趙子龍救後主早已成擒矣。」   徐大樁號洄溪,是康雍乾年間有名的醫生;不僅行醫,而且練武,一眼就能看穿乞丐 弄蛇是札槍路數。乞丐自稱「曾為吳逆先鋒」,指的應是1682年被平定的三藩之亂中吳三 桂麾下;兩人相遇時已過了四十年,也就是說大約在康熙末、雍正初年的1720年代。有趣 之處在於,上文除了指出當時練武之人如徐大樁已習用白蠟桿,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更早之 前的武術家、故事中的弄蛇丐,卻對白蠟桿槍頗不以為然,還是舊物更好。針對白蠟桿的 保留意見亦可見於道光年間旗人璧昌的著作。《兵武聞見錄》〈整械〉寫道: 「長矛尖長七寸,夾鋼打造單刃,鋒尖如小刀式,比兩刃最利。矛桿長八尺,雖以白 蠟桿為尚,而於南方潮濕,易於生蟲,不堪久存;需用攢竹,桿筋縹纏,外裹黑漆。不安 長纓,恐致擋眼,祇用菊花短纓,膠纏三道於矛頭之下,庶便抽矛再札,…」 璧昌在嘉慶、道光年間親歷戎事,尤其重要的是參與了1820年代在回疆平定張格爾及 其後續動亂的戰事。可見在嘉道年間的北方軍中,白蠟桿槍為尚的說法已很流行,但江南 地區受限於氣候潮濕,還有待推廣。乾隆、嘉慶年間的李斗著有《揚州畫舫錄》,卷二中 寫道「朱斗南,字星堂,揚州武生員。工書,其父行九。以鎗法為安麓村所知。揚州白蠟 桿之傳,自朱九始」,可知大約要到乾隆末年,江南一帶的武術界才開始有人傳授白蠟桿 槍法。 《清實錄》當中也有白桿槍的記載,但要晚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才出現,說到當時 鎮壓清水教,「接仗時,有騎馬賊目腰插紅旗,手執白蠟桿鎗,直奔我營」 ,單槍匹馬 ,看來也是少數武術精湛者所用。此後到道光年間白蠟桿的記載才多了起來。鴉片戰爭期 間(道光二十一年三月,1841)從河南解送了「直長白蠟桿三千根」 運到浙江,同年五月 為了在圓明園操演,「採買白蠟桿二百五十桿」 ,十月又撥給派赴江南的陝西兵丁白蠟 桿五百根 ,可見這時期不但重視白蠟桿槍,還開始成規模的供應到軍中。 類似現象在地方志裡也有反映。道光二十一年任職於克什噶爾的旗人克登編寫了《克 什噶爾畧節事宜》,在卷三「奮勇制勝長矛陣圖」中寫到他到任之初校閱操練,「官兵鎗 箭、香山、梅花、速戰陣式均皆如法。第長矛俱係六合花篇,並無實著;如遇沖鋒破虜, 甚不得力。…彼賊勢敗竄逸,官兵擒追,本無定所;倘馳驅陰雨淋淋、晝興夜續之處,官 兵藥被雨潮,矢受濕屈,突遇救股賊匪,我兵能於空鎗虛弦應敵乎?此特長矛接陣奮勇直 前,施之者速,用之者舒。是矛術之運用,有時可不與弓弩並駕而齊驅」。克登說了那麼 一長串(已刪節部分)強調長矛的重要,最要緊的是接下來替他引進的新槍法式邀功: 「登鎮守沂州之時,適有白蠟杆子;其性柔軟,得乎矛用,適足禦敵。登教練槍法, 按譜繩尺操練,皆臻精純。茲將斯地兵丁,豈能受東而不植西。登身先其事,親教六合槍 法,務求著著取實,講明進退刺繫之法。三月間人人爭先,各各鼓勇,革故鼎新,練成精 旅;捍矛大陣法變四十八式,傳摶各營操練,以益征調。…」 克什噶爾給兵丁配用的長矛足有「八千一百杆」 ,若全換用白蠟桿是相當大一筆數 目。有鑑於文獻記載通常落後於歷史現實,1840年代成規模地換用的白蠟槍桿,或許在更 早之前平定回疆張格爾(1820年代)的亂事、甚至白蓮教亂時期(1796-1804年)就已經開始 了;這之後平叛勘亂崇尚白蠟桿槍,更不在話下。戊戌變法(1898年)期間,吳汝綸在私信 中嘲諷董福祥食古不化,便道: 「董軍專練白蠟杆,人有諷令用新式槍砲者,輒瞪目罵曰『吾以此物平回,何物外國 ,豈能過于回逆哉?』政府倚任此軍,真來書所謂『酣睡不醒』,了不知目今五洲是何世 界。此最可慟。」 以白蠟桿平定西北回亂,固然是史實;只是同樣經驗放在清末快速變遷的時代,戰術 兵器日新月異,不知今夕何夕的頑固守舊便不足為訓了。 綜上所述,白蠟桿的源頭雖然有說法可上溯至宋初,不過這是民國時人後出的意見, 不大可信。白蠟桿成為武術家的兵器,較可靠的時間點最早大約在雍正初年1720年代以前 ,又過了百餘年後的1820至40年代,才經過武術家的首肯進一步往軍中推廣,成為清軍用 作主力兵器的矛桿。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編寫的《傳統的發明》書中總結出一個有 趣的觀察,即大部分成為認同標的的所謂的「傳統」,往往是相當晚近才出現的現象。白 蠟桿作為一種「傳統」,從1720年代起算至今,也有三百年以上歷史,比起一些國家的國 祚那也不是普通的長;但同整個中國史、武術史的長度比起來,似乎又顯得不那麼傳統了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28792701.A.904.html

最新文章

關於學習越南語兩三事
boy-girl sky2030
2024-10-13 13:02:02
[法語] 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
buddhism kissung
2024-10-13 12:58:00
[俳句] 寵物
haiku time2136
2024-10-13 12:46:56
[心得] 風光-茶香賢妻
romances mugicha
2024-10-13 12:25:50
[心得] 白蠟桿略考
warfare nomic
2024-10-13 12:11:38
[耍冷] 推特上在夯什麼 Part.1664
joke funghikun
2024-10-13 12:10:09
[問題] 關於地球年齡測定問題
physics roshiel
2024-10-13 12:00:55
[影音] 這...這樣真的可以嗎?
joke mimmature
2024-10-13 1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