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修到後來,已經不知所修為何物了...
很慚愧因為我個人對某些夸夸其言的教訓的不滿
引發了些火藥味
不過,
個人的體會,
確實佛教否定了「ātman神我」否定了絕對的主宰者,
進一步可以引申成不要處處只想為自己圖利。
但這所謂的「無我」可不是嘴上拿來說說甚至訓別人用的。
(像某個我慢心重的傢伙,形式上老在那引經據典,
實際上既正面辯不過人又老在那記仇時不時搞突襲,
也不曾誠實面對他自己內心檢討一下他到底做到啥,
可笑之至。)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有個故事「荊人遺弓」:
有位楚國人遺失了弓,卻不肯去尋找,說:
「楚國人遺失的,讓楚國人得到它,又何必去尋找呢?」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把『楚國』去掉就可以了。」
老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再把『人』去掉就可以了。
故事意思很明顯,
這個楚國人不太在乎「自己」但心中還有「楚國」
(「我」的東西掉了但讓同一國家的人撿到,那也沒關係了)
孔子覺得不該有國家的界線,「只要是人撿到的那就是全人類共有資產」
老子甚至沒有種類界線「大自然的東西其實還是在大自然,無所謂遺失」
《呂氏春秋》的評論
「故老聃則至公矣!」(老子可謂最公正無我了)
但楊萬里《誠齋集》就吐槽說
「這說得很高妙,但沒道理。弓就是拿來用的。
把『人』去掉,那要讓誰拿到,讓誰用?」
吐槽得合理不過還是多少太侷限了。
也許弓掉到樹林裡被烏鴉啣去當喝水築窩的材料也未必不好。
但當然問題又來了。
假如真這麼大公無我,那要弓何用?活著做啥?何不直接捨身給螞蟻禿鷹?
當然說起來也很簡單,事實上就是有個進程:
在凡位的不得不生活不得不用這些資生工具不得不「為我」
(我想在此的各位沒人能到每天吃喝拉撒都清楚內觀吧。
有些傢伙甚至對自己情緒都沒顧好來鬥嘴還不承認呢!
對自己不誠實實在不太適合修行這路。)
只是從「為我」走向「超越為我」的過渡狀態,
從仍然擔心自己的五蘊
仍然維護色身仍然維護自己的自尊與概念
(末那識,或者不承認此細分的直接當成自我意識即可)
走向徹底消融一切。
在這狀態中當然得誠實覺知自己起心動念乃至舉手投足都在做些啥。
不是渾渾噩噩還自以為自己已「無我」結果臨到境界現前就原形畢露。
問題還是實踐上怎麼辦。但實踐上卻又得與每個具體細節相關。
大原則在那裡可大原則未必能照顧到每個具體細節。
道家在這矛盾上似乎也並未釐清,一方面說不在乎死亡說患在有身,
另一方面卻又時不時表明要養生全身。
但或許這動態過程本來就不容易用靜態的描述說清楚。
《莊子.外篇.山木》有個故事
莊子在山上晃,看見有棵大樹,伐木的人都不去砍那棵樹。
理由是那棵樹沒有用(不材)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莊子離開山上到朋友家裡,朋友很高興命令僕人殺隻鵝請客。
僕人問說「殺會叫的鵝還是不會叫的鵝?」朋友答「殺不會叫的那個。」
於是莊子的弟子們就困惑了:
「山上的木頭以欠缺才能而活,山下的鵝以欠缺才能而死,您說該怎辦?」
莊子答得很玄乎
「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後面還有一大段就不徵引了)
實踐上這可不簡單。
有些人靠著裝傻得以存活,
但也有個故事是,
明太祖想殺某個人,皇太子為這人求救,
於是明太祖問袁凱。
袁凱回答
「陛下處罰他是嚴守法律,太子想釋放他是內心仁慈」
結果朱元璋不吃這套,覺得袁凱滑頭把袁凱也罰了。
我要說的只是,
大原則在那裡沒錯,
但實踐的難題是一個個細節,
不是說我把課本正文背過一遍就能解每道題的。
每次有人說題目就開始背課文,未必有意義(除非剛好就是那段)。
說別人「我我我我我」說應該「看破五蘊」
那實踐上呢?而且別人是否真那麼不堪?
是否「我」字就犯了禁忌從此第一人稱代名詞就應廢止?
從此不可描述主觀經驗?
(其實唯識對主觀經驗如何成立討論得很細)
這似乎有點偏離。
個人感想。
--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ru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31.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30523315.A.8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