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magicbook123: 冀州跟青州自從曹操滅袁氏就沒戰亂耶 生產力怎麼可01/07 18:05
→ magicbook123: 能輸給益州跟揚州01/07 18:05
→ magicbook123: 魏國時常動員抵抗蜀吳騷擾 鐵器加工跟交通運輸業很01/07 18:07
→ magicbook123: 發達好嗎 01/07 18:07
m大說的沒錯,冀州打從漢末的韓馥開始,袁紹-曹操一路下來,就一直人多錢多
即便運輸建設方面,亦不乏利漕渠這等水道輸浚工程,所以太和時期的杜恕就說了:
"臣前以州郡典兵,則專心軍功,不勤民事,宜別置將守,以盡治理之務...
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誠不當復任以兵事也"
杜恕傳這段話透露出2個重點:
1.冀州農業生產環境夠好、人口亦夠多,適合以此地專事農桑
避免其他例如屯田等雜務分散生產力
一體兩面,更不至於因農忙而影響士兵日常的訓練,成為戰爭裡的隱憂
以務農條件優渥的冀州作為領頭羊,帶動未鄰接敵國的州郡
致力儲備全國飲食之所需
2.州牧、刺史、郡守帶將軍號的,因為被要求花太多時間搞軍事
以致無暇顧及治理百姓,這點稍後會另行討論...先嘗試分析一下第1點
眾所周知,打仗時的補給因素,始終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而第1點並不考慮輸送的花費,於是鄧艾另主張:
"時欲廣田畜糓,為滅(吳)賊資...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
功費巨億,以為大役...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鄧艾傳)
很可惜就是現實下的曹魏當局,評估就近邊界屯田的方案,其所省下的運費
會比長途運糧運兵划算,何況還只是建立在主動伐吳,而非被動調集兵糧
沒有那麼具備緊急性的前提之下
是以最終仍放棄了,冀州等地優質的耕種條件,而寧願在冀州軍屯或派去淮南等地服役
正因為冀州再怎樣也僅佔,淮南淮北加起來5萬屯兵的若干萬罷了
故杜恕認為人口最多的冀州,一旦配合土壤治水等硬體後,將會對國家整體產出
起了關鍵作用
焦點來到第2點,行政長官跑去兼軍事,結果便是原有在搞民生經濟的時間被分散掉
典農治生後,自耕農更像是被雪上加霜的放生,請看〈司馬芝傳〉:
"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
典農治生,乍看之下好像隱藏另一種可能:儲糧夠撐好幾年,才敢轉型經營商業
惟實則不然!《晉書.食貨志》為我們揭露了曹魏23X年代中後期的經濟狀況:
"于時三方之人,志相吞滅,戰勝攻取,耕夫釋耒,江淮之鄉,尤缺儲峙...
魏明帝不恭,淫於宮[上竹下禦],百僚編於手役,天下失其躬稼。此後關東遇水,
民亡產業,而興師遼陽,坐甲江甸,皆以國乏經用,胡可勝言"
這正好合理解釋了鄧艾建策的背景,在諸葛亮升天,算暫時解除西邊威脅之下提出
於是主要危機會限縮在東線,自然可以暫時把冀州或其他西線的儲糧,擺在次要
而梭哈全針對缺糧嚴重的東線來屯田
講到這兒,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經濟話題,不妨聽我扯一下題外話:
回過頭來追究,造成曹魏重商輕農現象的原因,不外乎節儉到頂的曹操"攻城拔邑,
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四方獻御,
與羣下共之"(魏書)
被賞賜既為常態,加以孫權曾派人去曹魏買馬,文、明2帝更遣使要求或交易奢侈品
則市面上總會流通一批並非尋常之物,便刺激了相對應的商業行為
也難怪曹丕即位後,為處理所賜之物而開啟了經商的熱潮,例如夏侯駙馬就"性無武略,
而好治生"(魏略)
事實上漢末以來的長年戰亂,適足給曹操帶頭節儉,舖下了良好的風氣基礎:
為終結亂世,犧牲民生享受根本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輪到曹丕主政時,雖吳蜀猶在,但承平時秩序的恢復,已逐漸步上軌道
使得曹操以來扶弱抑強的政策,業已不再是唯一選擇
簡單講就是壓抑幾十年的苦難日子過太久了,算是物極必反的谷底反彈!
應運而生的九品中正制,不啻為犒賞自己過爽一點,包含典農官在內的部份有權勢之人
開始拋棄當初曹操節制物質慾望,以國家大計為優先的理想,順著西線秦嶺補給困難、
東線孫吳陸軍又不給力,而轉型坐等吳蜀自爆,從此南主攻北主守的態勢
變的明朗化起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218.199.19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73781876.A.9CE.html
留言